研究生: |
王俊雅 Wang, Jun-Ya |
---|---|
論文名稱: |
唐代小説中的冥界圖景 Survey of the Underworld in Tang Dynasty Fiction |
指導教授: |
許銘全
Hsu, Ming-Chuan |
口試委員: |
劉苑如
Liu, Yuan-ju 張閏熙 Chang, Jun-H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9 |
中文關鍵詞: | 唐代 、死後世界 、冥界 、官吏 、地獄 、神靈 |
外文關鍵詞: | Tang Dynasty, Underworld, Afterlife, Officials, Hell, Deit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死後世界是人類爲了消解死亡的未知與恐怖而想像出的他界,而唐代的死後世界在中國歷史上也呈現出獨特的面貌。唐人在繼承漢魏六朝冥界的基礎上極大地展開世俗化改造,奠定了其後一千多年中國冥界的基礎,直到如今仍有深刻影響。
本文首先分疏了唐以前的冥界面貌,按時代順序分別討論漢以前、漢魏、六朝的冥界想像,尋出影響唐代冥界的形象塑造與思想源流。唐代冥界分爲州縣冥界與嶽瀆冥界,前者被描寫為與陽世無異的都市,處於陽世對應都市的不遠處,步行可達;後者則被描寫為山嶽附近豪華的王府,屬於嶽瀆神家族治下。兩者身爲他界的性質有所不同,導致人與鬼在其中遇到的狀況也各自有別。
唐代冥界與前代相比,最爲顯著的不同便是唐代冥界具有一套完整的官僚制度,以高層編制、中低層文官與冥吏這三個階層組成。高層編制中大部分受崇拜的冥界神靈是可以輪轉的官職,得高官者將在冥界享受高門貴族的生活與承擔天曹與地藏施加的責任與壓力。中低層文官是冥界的中流砥柱,他們負責具體管理冥界的司法、行政、文書管理等部門,他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完成具體工作的同時促進陰陽兩界之間的交流。冥吏則是第一綫的基層工作人員,他們主要負責勾魂、遣返還陽、維護與校驗文簿、施加刑罰等職能,與陽間接觸最多。
唐代冥界的經濟主要依附於陽間輸入,輸入對象為食物、金錢、功德等。冥界的家庭觀念衆説紛紜,有認爲家族關係與生前保持一致者,也有認爲家庭在死後會逐漸解體者,本文認爲這主要取決於死者生前的社會階層。冥界的勞役則展示了冥界基層政治如何施壓於一般人身上,表現了唐人對冥界行政邏輯的理解。
通過討論,本文從時空、制度、社會生活三個方面展現了唐代冥界相較於前代的異同之處,並著重討論了世俗化浪潮如何席捲唐代冥界的方方面面,促使唐代冥界展現出獨特的面貌。
The afterlife is an imagined realm created by humans to alleviate the unknown and fear of death. The conception of the afterlife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presents a unique perspective in Chinese history. Building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Han and Six Dynasties, the Tang period saw a significant secul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underworld, establishing a basis for the Chinese underworld that lasted over a thousand years and still holds profound influence today.
This paper first delineates the features of the underworld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discussing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underworld during the pre-Han,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period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It traces the origins and sources of the images and thoughts that influenced the Tang Dynasty underworld. The Tang underworld is divided into the Prefecture-County Underworld and the Mountain-River Underworld. The former is depicted as a city no different from the living world, located not far from corresponding cities in the living world and reachable on foot. The latter is described as luxurious royal palaces near mountains, governed by the families of mountain and river gods. The nature of these two realms as otherworldly entities differs, leading to distinct experiences for humans and ghosts within them.
Compared to earlier periods, the most notable difference in the Tang underworld is its complete bureaucratic system, comprising three levels: high-level officials, mid- to low-level civil servants, and underworld officers. Most high-level officials are worshiped deities holding rotational offices. Those with high-ranking positions enjoy a noble lifestyle and bear responsibilities and pressures imposed by heavenly and earthly deities. Mid- to low-level civil servants form the backbone of the underworld, managing judiciary, administrative, and clerical duties, with their main objective being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Underworld officers, the frontline staff, are responsible for soul reaping, returning souls to the living world, maintaining and verifying records, and imposing punishments, and they interact the most with the living.
The economy of the Tang underworld mainly relies on inputs from the living world, including food, money, and merits. Views on family concepts in the underworld vary; some believe family relationships remain the same after death, while others think families gradually disband. This paper posits that this largely depends on the deceased's social status before death. The labor system in the underworld reflects how grassroots politics exert pressure on ordinary individuals, demonstrating the Ta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logic of the underworld.
Through discussion,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ang underworld and its predecessors from three aspects: space-time,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life. It focuses on how the wave of secularization influenced various aspects of the Tang underworld, giving it a unique social appearance.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漢〕班固著,〔唐〕顔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班固等著,《白虎通》,臺北 : 藝文印書館,1969年。
〔漢〕焦延壽著,佚名注,馬新欽點校,《易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晉〕干寶、〔宋〕陶潛撰,李劍國輯校,《搜神記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晉〕崔豹著,牟華林校注,《古今注校箋》,北京:線裝書局,2015年。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内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011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南朝〕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蕭子顯撰,王仲犖、宋雲彬點校,《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梁〕陶弘景撰,趙益點校,《真誥》,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梁〕陶弘景撰,王家葵校釋,《周氏冥通記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唐〕孔穎達等編,《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李荃,《太白陰經全解》,湖南:岳麓書社,2004年。
〔唐〕杜光庭,《廣成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杜光庭撰,羅争鳴輯校,《道教靈驗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唐〕杜光庭撰,羅争鳴輯校,《神仙感遇傳》,北京:中华书局,2013。
〔唐〕杜光庭撰,羅爭鳴輯校,《錄異記》,成都:巴蜀書社,2013年。
〔唐〕段成式著,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段成式撰,許逸民校箋,《酉陽雜俎校箋續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唐〕張彦遠撰,許逸民校箋,《歷代名畫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唐〕陳翰編,李小龍校證,《異聞集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唐〕牛僧孺撰,程毅中點校,《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李復言撰,程毅中點校,《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牛肅撰,李劍國輯校,《紀聞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唐〕道宣撰,郭紹林點校,《續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唐〕神清撰,〔宋〕慧寶注,〔宋〕德珪注解 ,富世平校注,《北山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五代〕孫光憲撰,《北夢瑣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昉等編,汪紹楹校點,《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徐鉉、郭彖撰,《稽神錄 睽車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志磐撰,釋道法校注,《佛祖統紀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曾慥編,趙龍整理,《《類説》選十八種》,鄭州:大象出版社,2019年。
〔宋〕洪興祖著,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郝懿行集》第六冊,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顧炎武,《山東考古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顧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釋,欒保群點校,《日知錄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清〕翟灝撰,顔春峰點校,《通俗編·附直語補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編,《道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重民編,《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毛鳳枝,《關中石刻文字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李時人編校,《全唐五代小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李劍國輯校,《唐五代傳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李劍國輯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頁501。
洛陽市文物管理局等编,《洛陽古代墓葬壁画》,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河南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
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克拉瑪依: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張湧泉編,《敦煌小說合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
項楚編,《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項楚編,《敦煌變文選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黃征、吳偉編校,《敦煌願文集》,長沙:嶽麓書社,1995年。
黃征、張湧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二、 近人論著
尹富,〈《十輪經》中土傳播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第5期,2006年10月,頁 148-152 。
, 〈論三階教與地藏信仰——兼論淨土教對地藏信仰的吸收與排斥〉,《國學研究》第21卷,2008年11月,頁127-156。
,《中國地藏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牛敬飛,《古代五嶽祭祀演變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王育成,〈徐副地券中天師道史料考釋〉,《考古》第6期,1993年10月,頁571-575。
,〈中國古代人形方術及其對日本的影響〉,《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期,1997年3月,頁32-56。
王志高、徐長生,〈南京淳化新見南朝羅氏地券考釋〉,《文物》第10期,2019年10月,頁88-96。
王侃,〈從中古佛教類書看佛教對傳統幽冥世界的改造——以《法苑珠林》為例〉,《西部學刊》第11期,2020年4月,頁123-125。
王家葵,《真靈位業圖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王惠民,〈唐前期敦煌地藏圖像考察〉,《敦煌研究》第4期,2005年9月,頁18-25。
,〈地藏信仰與地藏圖像研究論著目錄〉,《敦煌學輯刊》第4期,2005年10月,頁163-168。
,〈敦煌莫高窟若干經變畫辨識〉,《敦煌研究》第10期,2010年11月,頁1-7。
王晶波,〈佛教地獄觀念與中古時期的法外酷刑〉,《敦煌學輯刊》第4期,2007年10月,頁60-65。
王意樂、徐長青、楊軍、管理,〈海昏侯劉賀墓出土孔子衣鏡〉,《南方文物》第3期,2016年7月,頁61-70。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唐人小說研究三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唐人小說研究四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田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朱雷,《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朱雷主編,中國唐史學會、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唐代的歷史與社會》「中國唐史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唐史學會研討會論文選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余欣,〈唐宋敦煌墓葬神煞研究〉,《敦煌學輯刊》第1期,2003年1月,頁55-68。
,《神道人心 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中古異相 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余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著,何俊編,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吳榮曾,〈鎮墓文中所見到的東漢道巫關係〉,《文物》第3期,1981年9月,頁60。
吳樹國、李強,〈走向職役:唐代色役研究的視域轉換與理論拓展〉,《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1卷,2022年5月,頁123。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米爾恰·伊利亞德著,王建光譯,《神聖與世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李維、 鄭紅翠,〈中國古代遊冥故事中的冥界官僚系統論略〉,《江漢論壇》第5期,2011年5月,頁118-121。
李劍國, 《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 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李豐楙,〈唐人創業小說與道教圖讖傳說——以神告錄、虯髯客傳為中心的考察〉,《中華學苑》第29期,1984年12月,頁175-212。
,〈唐代〈洞淵神咒經〉寫卷與李弘——兼論神呪類道經的功德觀〉,《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1年,頁481-500。
,〈多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東華聖境——以六朝上清經派為主的方位神話考察〉,收入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43-132。
,《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誤入與謫降 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仙境與遊歷 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憂與游 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杜斗城,〈《地獄變相》初探〉,《敦煌學輯刊》第2期,1989年8月,頁73-84。
杜斗城編著,《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
林中幹,〈福建五代至宋代墓葬出土明器神煞考〉,《福建文博》第1期,1990年1月,頁53。
孫昌武,《孫昌武文集 文壇佛影》,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周一良,〈敦煌寫本書儀中所見的唐代婚喪禮俗〉,《文物》第7期,1985年4月,頁17-25。
季羨林,〈關於「奈河」的一點補充〉,《文史知識》第4期,1989年4月,頁71。
尚鴻,〈泰山主死信仰觀念溯源〉,《東嶽文化與大眾生活——第四屆「東嶽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 91。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 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朝廷、州縣與村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程樂松,〈《真誥·闡幽微》的冥界觀〉,《宗教學研究》第42期,2016年3月,頁33-38。
俞垣浚,〈唐宋變革期死後世界觀的變化〉,《宋史研究論叢》第11輯,2010年,頁36-50。
姜生,〈原始道教三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7年8月,頁130-146。
,《漢帝國的遺產:漢鬼考》,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
姜守誠,〈中國古代的「業鏡」觀念〉,《江淮論壇》第4期,2011年10月,頁60-66。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資興晉南朝墓〉,《考古學報》第3期,1984年4月,頁355。
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
高朋,〈「塚訟」 的內涵及其流變——一種影響到喪葬習俗的道教觀念〉,《文學遺產》第4期,2008年3月,頁136。
柳洪亮,《新出吐魯番文書及其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段塔麗,〈從唐墓誌看唐代社會的婚姻習俗〉,《文博》第5期,1998年5月,頁61-63。
胡文和,〈論地獄變相圖〉,《四川文物》第2期,1988年4月,頁20-26。
連助名,〈建興廿八年「松人」解除簡考述〉,《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96 年6月,頁89。
邵穎濤,《冥界與唐代敘事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隊,〈西安東郊田王西晉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5期,1990年8月,頁 51。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安縣三裡村東漢墓發掘簡報〉,《文物參考資料》第7期,1958年10月,頁90。
韋鳳娟,〈從「地府」到「地獄」——論魏晉南北朝鬼話中冥界觀念的演變〉,《文學遺產》第1期,2007年10月,頁16-25。
唐沖,〈淺議麥積山石窟的地獄變相〉,《敦煌研究》第6期,2003年4月,頁65-70。
霍世休,〈唐代傳奇文與印度故事〉,《中國比較文學》第1期(1985年3月),頁130-161,404。
廖晉雄,〈廣東始興發現南朝買地券〉,《考古》第 6 期(1989 年8月),頁 556 。
夏金華,〈紙錢源流考〉,《史林》第1期,2013年1月,頁69-76+189。
夏廣興,《佛教與隋唐五代小說:隋唐五代佛教之流布與漢譯佛典對小說創作之影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夏廣興、王伶,〈漢譯佛典與唐代入冥故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8年10月,頁56-61。
孫武軍、郭晨佳,〈天界與冥界:漢魏晉南北朝死後世界的想像及圖像〉,《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0卷,第2期,2020年4月,頁86-93。
孫英剛,〈想像中的真實一隋唐長安的冥界信仰與城市空間〉,《唐研究》第15期,2009年9月,頁115-152。
殷光明,〈敦煌石窟中的地獄圖像與冥報思想〉,「2002年麥積山石窟藝術與絲綢之路佛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頁27-57。
郝紅星、張倩、李揚,〈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華夏考古》第4期,2000年12月,頁100-107。
馬怡,〈西漢末年「行西王母詔籌」事件考──兼論早期西王母形象及其轉變〉,《形象史學研究》2016年上半年刊,2016年12月,頁29-61。
馬高強、錢光勝,〈從吐魯番出土的隨葬衣物疏看高昌民間冥界觀的變化〉,《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8年1月,頁111-113。
馬麗娜,〈論敦煌本《佛說十王經》圖卷與目連變文、目連圖卷之間的互文性〉,《浙江學刊》第5期,2018年11月,頁199-208。
張松輝,〈道教與唐傳奇〉,《宗教學研究》第1期,1997年。
張培鋒、湛如、普慧編,《文學與宗教 孫昌武教授七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張琰琰,〈近三十餘年唐代胥吏問題研究述論〉,《中國史研究動態》第1期,2016年1月,頁23。
張超然,〈早期道教喪葬儀式的形成〉,《輔仁宗教研究》第20 期,2010年8月,頁53-58。
,〈道教靈寶經派度亡經典的形成:從《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到《洞玄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輔仁宗教研究》第22期,2011年3月,頁29-62。
,〈來自死者的殃殺:中古天師道喪葬儀式中的驅邪對象〉,《輔仁宗教研究》第25期,2012年3月,頁169-194。
張傳璽,《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契約史買地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張總,〈《閻羅王授記經》綴補研考〉,《敦煌吐魯番研究》第5卷,2001年2月,頁81-116。
,《地藏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年。
許飛,〈唐代小説に見られる「紙銭」〉,《中國中世文學研究》第57期, 2010年1月, 頁40-62。
,〈「泰山治鬼」の形成年代考:漢代の鎮墓文を中心に〉,《中國中世文學研究》第60期,2012年2月,頁1-11。
,〈「注連」考 : 六朝小説と墓券を中心に〉,《中國中世文學研究》第61期,2012年6月,頁1-16。
,〈論吐魯番隨葬衣物疏中的「海東頭、海西壁」〉,《敦煌研究》第6期,2017年8月,頁30-58。
郭沫若,〈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僞〉,《文物》第6期,1965年8月,頁35-59。
韓吉紹,〈中古人口遷徙與買地券信仰〉,《中國本土宗教研究》第30期,2022年1月,頁31-68。
陳允吉主編,《佛經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洪,《佛教與中古小說》,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
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一一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地獄法律人間秩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陳毓羆,〈〈大唐太宗入冥記〉校補〉,《文學遺產》第1期,1994年7月,頁93-97。
陳曉紅,〈敦煌願文研究現狀與方向探析〉,《絲綢之路》第2期,2019年9月,頁57-58。
陳龍,《地獄觀念與中古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黎志添,〈《女青鬼律》與早期天師道地下世界的官僚化問題〉,《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頁20-24。
彭牧,〈靈屋、物質性與冥界的日常生活〉,《世界宗教文化》第3期,2015年6月,頁55-60。
彭雪華,〈論目連變文對敦煌地獄觀念的坐標系作用〉,《文教資料》第28期,2008年12月,頁291-293。
游自勇,〈吐魯番新出〈冥訟文書〉與中古前期的冥界觀念〉,《中華文史論叢》第八十八輯,2007年4月,頁31-63,360。
游琪,劉錫誠主編,《山嶽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項楚,〈說「奈河」〉,《文史知識》第10期,1988年9月,頁52-65。
黃景春,〈論我國冥婚的歷史、現狀及根源———兼與姚平教授商榷唐代冥婚問題〉,《民間文化論壇》第5期,2005年10月,頁97-102。
,〈「承負說」源流考——兼談漢魏時期解除「重複」法術〉,《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期,2009年6月,頁103-109。
,《中国宗教性随葬文書研究:以買地券、镇墓文、衣物疏为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謝世維,〈練形與鍊度: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三本第四分(2012年12月),頁739-777。
康韻梅,〈《玄怪錄》幻設的跡證及其作意探究〉,《文與哲》第32期(2018年6月),頁135-172。
楊孝軍、郝利榮,〈論漢畫像石中「祭案」與「庖廚」的意義——兼論《太平經》中的死後世界以及漢代民俗信仰〉,「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2011年,頁93-99。
楊際平,〈唐前期的雜徭與色役〉,《歷史研究》第3期,1994年3月,頁81-85。
楊寶玉,《敦煌本佛教靈驗記校注並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煒,〈隋與唐前期中央文書機構胥吏的組織系統〉,《唐研究》第5卷,1999年10月,頁80。
葉舒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葛兆光,《想像力的世界 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
,〈死後世界——中國古代宗教與文學的一個共同主題〉,《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1994年9月,頁38-44。
, 《屈服史及其他 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賈二強,〈「本命」 略說〉, 《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 期,1998年3月,頁15-30。
,《神界鬼域 唐代民間信仰透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論唐代的華山信仰〉,《山嶽與象徵——2001山嶽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1年,頁240-258。
,《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賈海建,〈魏晉六朝時期泰山府君與泰山神關係考論〉,《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期,2016年3月,頁1-5。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劉安志,〈從「泰山」至「東海」—中國中古時期民眾冥世觀念轉變之一個側面〉,《唐研究》第13卷,2007年12月,頁369-390。
劉屹,《神格與地域 漢唐間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敦煌道經與中古道教》,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
,《敬天與崇道 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經典與歷史 敦煌道經研究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亞丁,《佛教靈驗記研究 以晉唐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劉昭瑞,〈論「黃神越章」——兼談黃巾口號的意義及相關問題〉,《歷史研究》第1期,1996年3月,頁128。
劉晨,〈「泰山府君」信仰源流辨考〉,《世界宗教文化》第6期,2021年9月,頁127-133。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63卷第3期,1995年7月,頁497-544。
劉銘、徐傳武,〈「七七」喪俗考源〉,《民俗研究》第2期,2010年4月,頁104-113。
劉燕萍,《神話‧仙話‧鬼話:古典小說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第94卷第5期,1997年8月,頁193-201。
範軍,《佛教地獄觀念與中古敘事文學》,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鄭土有、王賢淼,《中國城隍信仰》,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4年。
鄭阿財,〈唐代入冥故事中的衙役書寫〉,收入《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頁647-666。
,〈唐五代道教俗講管窺〉,《敦煌學》第27期,2008年10月,頁331-346。
,〈論「張堅固、李定度」的形成、發展與民俗意涵—以買地券、衣物疏為考察對象〉,《民間文學年刊》第2期,2009年6月,頁25-51。
, 〈經典、文學與圖像——十王信仰中「五道轉輪王」來源與形象之考察〉,《敦煌學》第二十輯,2013年1月,頁183-200。
鄭紅翠,〈中國古代遊冥故事中兩岸世界的互動〉,《文藝評論》第10期,2012年,頁56-61。
,〈唐太宗入冥故事系列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4期,2014年8月,頁84-91。
鄭傑文,〈墨家「鬼察鬼罰說」與道教「除算減年說」〉,《宗教學研究》第3期,2008年8月,頁43-49。
魯西奇,《中國古代買地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年。
魯迅,《小說舊聞鈔》,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中國小説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
穆瑞明、曾維加,〈佛教和道教的「廚經」研究〉,《宗教學研究》第2期,2017年4月,頁91-100。
蕭登福,《敦煌俗文學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 《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 《唐代中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代高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錢光勝,〈從王梵志詩看初盛唐時期民間的地獄觀〉,《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8年5月,頁42-46。
,〈晚唐五代的墓葬神煞與冥界神靈——以上博本《清泰四年(935)曹元深祭神文》為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9卷,第5期,2012年10月,頁54-58。
,〈晚唐五代敦煌十王會與蜀地十王造像初探〉,《蘭臺世界》第24期,2012年12月,頁1,4。
,〈敦煌願文中的地獄神考述〉,《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 第5期,2008年7月,頁89-94。
,《唐五代宋初冥界觀念及其信仰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9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韓紅,〈佛教傳入後中土冥界觀演變研究〉,《敦煌學輯刊》第4期,2017年10月,頁92-99。
魏斌,《「山中」的六朝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羅宗濤,《敦煌變文社會風俗事物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羅振玉,《古器物識小錄》,臺北:大通書局,1986 年。
鐘林斌,〈論唐傳奇中的人鬼之戀小說〉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2期,2005年3月,頁95-103。
龐政,〈從海昏侯墓衣鏡看西王母、東王公圖像的出現及相關問題〉,《江漢考古》第5期,2020年6月,頁78-84。
嚴耀中,〈敦煌文書中的「平等大王」和唐宋間的均平思潮〉,《唐研究》第6卷,2000年,頁250-288。
饒宗頤,〈敦煌《大學》寫本跋〉,《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敦煌學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62。
黨燕妮,〈晚唐五代敦煌的十王信仰〉,《麥積山石窟藝術文化論文集(下)——2002年麥積山石窟藝術與絲綢之路佛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頁141-178。
黨燕妮,翁鴻濤,〈從吐魯番出土隨葬衣物疏看民間宗教觀念的變化〉,《敦煌學輯刊》第1期,2001年3月,頁78-83。
龔韻蘅,《兩漢靈冥世界觀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小南一郎,〈《十王經》の形成と隋唐の民衆信仰〉,《東方学報》第74期, 2002年10月,頁183-256。
,〈「盂蘭盆經」から「目連變文」へ——講經と語り物文藝とのあいだ(上)〉 ,《東方学報》第75期,2003年10月,頁81-122。
,〈盂蘭盆經」から「目連變文」へ——講經と語り物文藝との間(下)〉,《東方学報》第76期,2004年1月,頁1-84。
,〈顔之推「冤魂志」をめぐって——六朝志怪小説の性格〉,《東方学》第65期,1983年3月,頁15-28。
〔日〕小田義久,〈五道大神攷〉,《東方宗教》第 48 期,1976 年7月,頁14-29。
,〈吐鲁番出土の随葬衣物疏に见える五道大神について〉,《東洋史苑》第 48、49 期合刊, 1997 年10月,頁10-30。
〔日〕小野四平,〈酆都冥界的成立〉,《中國近世短篇白話小說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日〕內山知也,《隋唐小說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日〕 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27 年。
〔日〕池田溫,《敦煌文書的世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中國歴代墓券略考〉,《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86期,1981年5月,頁193-278。
〔日〕荒見泰史,〈敦煌本《佛說十王經》與唱導——從十王經類的改寫情況來探討民間信仰的變遷〉,《中國俗文化研究》2013年10月,頁178-192。
,《敦煌講唱文學寫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日〕妹尾達彥著,高兵兵譯,《長安的都市規劃》,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
〔日〕酒井忠夫,〈十王信仰に关する诸问题及び阎罗王受记经〉,《斋藤先生古稀祝贺纪念论文集》,刀江書院,1937年。
〔日〕酒井忠夫著,金華譯,〈泰山信仰研究〉,《中和月刊》第3卷第10期,1942年10月,北平,頁48-72。
〔日〕前野直彬、前田一惠,〈冥界遊行 (附錄王秋桂著《冥界遊行》校後記)〉,《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卷,1982年,頁1-45。
〔日〕澤田瑞穗,《修訂地獄變:中國の冥界說》,東京都:平河出版社,1991。
〔法〕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耿升譯,《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法〕索安(Anna Seidel)著,越宏勃譯,〈從墓葬的葬儀文書看漢代宗教的軌跡〉,《法國漢學》第7輯,2002年,頁137。
〔法〕索安(Anna Seidel)著,劉屹譯,〈國之重寶與道教秘寶——讖緯所見道教的淵源〉,《法國漢學》第4輯,1999年,頁44。
〔美〕太史文(Stephen F.Teiser)著,侯旭東譯,《幽靈的節日 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太史文(Stephen F.Teiser)、黨燕妮、楊富學,〈中陰圖:敦煌出土插圖本《十王經》研究〉,《西夏研究》第4期,2014年5月,頁108-116。
〔美〕太史文(Stephen F.Teiser)著,張煜譯,張總校,《《十王經》與中國中世紀佛教冥界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美〕韓森(Valerie Hansen),〈中國人是如何皈依佛教的?——吐魯番墓葬揭示的信仰轉變〉,《敦煌吐魯番研究》第4卷,1999年10月,頁23。
〔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魯西奇譯,《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Chavannes Édouard. Le T'ai chan: essai de monographie d'un culte chinois. Paris: Leroux, 1910.
Dudbridge Glen. A portrait of five dynasties China : from the memoirs of Wang Renyu (880-956).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Books, tales and vernacular culture : selected papers on China. Leiden ; Boston : Brill, 2005.
.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 China : a reading of Tai Fu's Kuang-i chi.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The General of the Five Paths in Tang and pre-Tang China. Cahiers d' Extrème-Asie, 1996 -1997, pp .85-94.
Lothar Ledderose, King of Hell, A King of Hell,《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藝術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1年,頁191-196。
Michel Strickmann, Chinese Magical Medicin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5.
Stephen R. Bokenkamp, Ancestors and Anxiety: Daoism and the Birth of Rebith i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三、 學位論文
代雲東,《《真誥》酆都鬼官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江林,《《太平廣記》與唐代婚姻禮俗》,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李虹,《死與重生:漢代墓葬信仰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0年。
沈曉柔,《冥界想像:古代中國死後世界觀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林廷叡,《唐代的幽冥世界觀:地獄十王信仰結構與流變的探討》,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邱淑惠,《唐代五嶽神及其家族之故事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金周映,《《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比較研究-以定命觀為主-》,臺北:東吳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高麗麗,《唐代小說中的冥界官僚系統研究》,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張金東,《論閻羅形象的本土化歷程》,揚州: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陳麗玲,《唐代冥界故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曾雯雯,《漢唐之間中國冥界觀的變化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黃景春,《早期買地券、鎮墓文整理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楊蕾蕾,《中古時期買地券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劉正平,《宗教文化與唐五代筆記小說》,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鄧星亮,《唐代冥婚研究》,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錢光勝,《敦煌文學與唐五代敦煌之地獄觀念》,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韓紅,《佛教信仰與隋唐五代入冥故事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
韓瑜,《唐代小說與唐代民間信仰》,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羅爭鳴,《唐五代道教小說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竇磊,《漢晉衣物疏集校及相關問題考察》,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黨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間佛教信仰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四、 網路資料
國際敦煌項目(IDP),http://idp.nlc.cn/,瀏覽日期:2024/7/5
CBETA Online,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瀏覽日期:2024/7/9
中華經典數據庫,http://www.gujilianhe.com/, 瀏覽日期:202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