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彥鋒
Lin, Yan-feng
論文名稱: 戰後台灣早期棉紡織發展(1949-1967):以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為例
After World War II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 Taiwan(1949-1967): Chinese Textile Industries for the theme
指導教授: 王憲群
Wang, Hsien-chun
口試委員: 洪紹洋
嚴曉珮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崁子腳新華梭管廠大生紡織公司臺灣興業公司束雲章
外文關鍵詞: Chinese Textile Industries, Kanshikyaku, case of four textile factories, case of three textile factori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日本在中國大陸的83座棉紡織廠,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於1946年正式對外營運,營運總部設於上海,下轄天津、青島、東北三個分公司。1949年經營高層跟隨國民政府一同遷臺,於崁子腳復營隔年正式對外營運,重心由中國大陸轉往臺灣。營運初始完全仰賴國民政府的大力扶植,同時承接主營業務之外政令的推行。1953年國民政府解除棉紡織管制政策之後,中紡公司營收陸續下滑,截至1960年營運成績由盈轉虧。中紡公司的民營化從1951年開啓,歷經1959年四紡織公司合併案,1963年三公司合併案,最終於1967年出售民營化,由台元紡織公司代表人王福珍女士承購。


    After World War II at 1945, NangJingKMT recovered 83 factories from Japan. Chinese Textile Industries resigned and reworked at 1946 in mainland China, which capital building in Shanghai and controlled 3 branch corporations in Tianjin, Qingdao, and Northeastern. Director followed KMT, which was Kuomintang in Taiwan, and shipped to Taiwan at 1949. Chinese Textile Industries resigned and reworked in Kanshikyaku at next year, and changed capital building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Chinese Textile Industries depended on KMT, not only produced textile and cotton items, but also completed public things. KMT repealed Barrier of cotton import at 1953. Chinese Textile Industries decayed revenue each year. Chinese Textile Industries started for auction from 1951, and then case of four textile factories at 1959, and then case of three textile factories at 1963. Finally, Taiyuen textile corporation won the bit, and rename the brand, and absorbed into corporation.

    表 次 圖 次 目 錄 摘 要 緒 論 第一章 中紡公司的成立與經營 第一節 國營事業成立宗旨………………………………………………………P.1 第二節 營運初始…………………………………………………………………P.3 第三節 工廠選址…………………………………………………………………P.9 第四節 生產營運…………………………………………………………………P.17 第五節 章節小節…………………………………………………………………P.30 第二章 中紡公司的跨部門合作案 第一節 中蠶公司香雲紗廠成立案………………………………………………P.43 第二節 江蘇大生紡織廠設備運台案……………………………………………P.45 第三節 投資新華梭管廠案………………………………………………………P.47 第四節 國防部染料承購案………………………………………………………P.55 第五節 章節小結…………………………………………………………………P.58 第三章 中紡公司的產品與營運 第一節 固定資產與營業外支出分析……………………………………………P.61 第二節 營運方針與政策走向……………………………………………………P.62 第三節 章節小結…………………………………………………………………P.66 第四章 中紡公司的民營化 第一節 民營化討論階段…………………………………………………………P.67 第二節 公開招標協商過程………………………………………………………P.71 第三節 章節小結…………………………………………………………………P.77 第五章 結論………………………………………………………………………P.79 參考書目 附錄

    (一)史料
    《資委會檔案》,館藏號:24-22-01-003-01、24-22-01-004-01、24-22-01-005-02、24-22-01-003-05、24-22-01-006-03、24-22-01-001-01、24-22-01-010-05、24-22-01-002-01、24-06-007-03、24-22-01-008-01、24-22-01-010-01、24-04-019-08、24-22-01-003-02、24-22-01-006-01、24-04-018-08、24-04-019-08、24-04-138-0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館藏。
    《生管會檔案》,館藏號:023.076.8210/1.1、49-01-07-003-009、49-04-07-003-00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館藏。
    《美援會檔案》,館藏號:31-02-00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館藏。
    〈中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國營事業司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館藏。
    《行政院檔案》,「國家檔案局檔案」,檔號:0048/8-8-16-1/10/0001、0052/8-11-2/53/0001、0053/8-11-2/55/0001,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電發臺灣省獎勵發展紡織業辦法仰知照〉,《臺灣省政府公報》三十八年秋字第六十五期。
    〈國營事業機關員工人數〉,《政府統計資訊網》,1961年,下載日期:2020年12月22日,網站:https://stat.ncl.edu.tw/。
    〈國營工礦電氣業主要產品及勞務生產數量〉,《政府統計資訊網》,1952-1964年,下載日期:2020年2月22日,網站:https://stat.ncl.edu.tw/。
    〈勞保簡介〉,《勞動部勞工保險局》,下載日期2021年2月3日,網站:https://www.bli.gov.tw/0000105.html。

    (三)雜誌與報紙
    《經濟日報》
    《中央日報》
    《紡織界》
    《聯合報》
    《自由中國》
    《立法院公報》

    (三)專書
    《臺灣多普地圖MK1944》,(臺北:漢珍數位圖書出版公司),2016.12。
    李登輝,《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蔡宏進,《臺灣農業與農村生活的變遷》,(臺北:農訓協會出版),1997。
    洪掛口述,黃玉峰整理,《看臺灣成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出版有限公司),1996。
    莊進源,《莊進源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12.11。
    黃富三、陳俐甫編,王世慶、陳漢光、王詩琅等撰,《霧峯林家之調查與研究》,(臺北:林本源教育文化基金會),1991.12。
    瞿宛文,《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緣起:後進發展的爲何與如何》,(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1。
    程玉鳳,程玉凰,《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上、下冊)》,(臺北:國史館),1984。
    《紡織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08,頁204;788。

    (四)論文
    李怡萱,〈臺灣棉紡織業政策之研究(1949-1953)〉,(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許惠珊,〈進口替代時期臺灣的棉紡織政策(1949-195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莊濠賓,〈從國營到民營:戰後臺灣國營紡織業之變遷(1950~1972)〉,(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麗珠,〈從臺銀與美援資金分配探討公民營事業之發展(1945-196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蘭芳,《工業化的推手:日治時期臺灣的電力事業》,(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邱台山,〈內壢國小發展史(1940-2001)〉,(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1)。
    金志煥,《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4.25)

    (五)期刊
    瞿宛文,〈重看臺灣棉紡織業早期的發展〉,《新史學》(臺北)19:1,頁167-227。
    許雪姬,〈臺灣總督府的“協力者“林熊徵—日據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二〉,《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_下》,(臺北)23:2,頁53-88。
    黃東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之紡織工業》,(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四十一種,1956),頁1-11。
    黃東之,〈臺灣棉布可能自給嗎?〉,《中國經濟月刊》(臺北)9,頁19-50。
    朱婷,〈中紡公司-國家壟斷資本企業的特徵、作用及影響〉,《上海經濟研究》,(上海)4,頁68。
    陸仰淵,〈中紡公司的建立及其性質〉,《近代史研究》(北京)2,頁221-235。
    邱兆寶,張紅,〈基於HVI數據的配棉技術標準及應用研究〉,《中國棉紡織技術》(山東)2,頁1-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