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杏芳
Chen, Shing-Fang
論文名稱: 一所國中九年級班級聯絡簿之文本分析
Textual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Books for Ninth Grade Students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彭煥勝
Peng, Huan-Sheng
口試委員: 李俊湖
王為國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聯絡簿文本分析學習適應人格特質師生溝通
外文關鍵詞: communication books, textual analysis, learning adaptation, personality,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九年級學生在聯絡簿上所表達的內容及含意,透過聯絡簿中的文字訊息來瞭解此階段國中生的學習適應狀況、人格特質認同、以及研究者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專業成長省思,並藉由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在教學現場上的建議給使用班級聯絡簿的教師參考。本研究採文本分析法,輔以研究者的省思日誌及輔導紀錄,以研究者一百零七學年度任教的國中九年級導師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九年級班級聯絡簿做文本分析,歸納結果後所得研究結論分述如下:

    一、 國中九年級生的學習適應狀況大致上良好,惟學習習慣仍有待加強。
    二、 國中生普遍認同的人格特質是: 隨和性高、外向性高、開放性高、神經穩定度高的人,嚴謹性高低的被接受度則視情況和事件的內容而定。
    三、 教師可善用聯絡簿的多元功能,增進親師生關係、班級經營成效、並藉此察覺
    自身的狀況。

    本研究根據結論,分別針使用聯絡簿的教師以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 聯絡簿、文本分析、學習適應、人格特質、師生溝通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cont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conveyed in communication books of ninth graders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information about students’ learning adaptation, personalities acknowledged by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reflections from the study could be obtained. And with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made for those who use communication books and future research. Textual analysis was adopted for the study and participants were researcher’s ninth graders from homeroom class. Researcher’s reflection notes and counselling records were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learning adaptation was basically good while their study habits still needed to be improved. People with the following personalities could be mostly acknowledged: emotional stability, extroversio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greeable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The multi-function communication books enable teachers to enhance class management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Teachers could also benefit from the reflection coming from the research.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 辭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校生活適應之意涵及其理論 7 第二節 人格特質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師生溝通的探討 18 第四節 班級聯絡簿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1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3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2 第一節 學習適應狀況 43 第二節 同儕間認同的人格特質 71 第三節 教師的專業成長省思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 107學年度 上下兩學期日記主題 108 附錄二 論文研究同意書 117

    一、 中文部分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王乃玉(2014)。感恩圓夢儲蓄聯絡簿之發想與教師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n87x7
    王思婷(2013)。他們在想什麼?--國小六年級學童聯絡簿文本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r54y7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n5vnk
    王健任(2005)。國中生網路遊戲成癮傾向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amm3c
    王煥琛、柯華葳 (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 心理。
    王慧豐(2009)。國小高年級不同背景學童抗逆能力、因應策略與其學 習適應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編譯) (1984)。適應與心理衛生(原作者:Arkoff ,A)。台北:大洋。(原著出版年:1968)
    危芷芬、留佳莉、陳秀蓉、鄭麗玉 (2006)。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貞穎(2014)。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gq5zh
    余世琪(2011)。國中生英語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243b7
    吳孟真 (2009)。研究生人格特質、幽默風格、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武典 (1997)。 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49。
    吳新華 (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 五南。
    吳慧玲(2014)。「簿」得「簿」愛-暢談聯絡簿的妙用。中等教育,65(1),183-184。
    吳慧珠、方上榮(1999)。國小教師落實初級預防之行動策略-以聯絡簿為例。取自http://www.kwps.kh.edu.tw/3paper/index.htm
    吳麗敏(2008)。多功能家庭聯絡簿。師友月刊,(488),84-87。doi:10.6437/EM.200802.0084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8-21。
    李淑媛(2006)。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hkv56
    汪靖容(2011)。親師生溝通的異想世界-國小聯絡簿另類使用方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2f5pw
    林生傳 (2004)。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 心理。
    林生傳 (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彥佑(2016)。一本聯絡簿 多元學習力。師友月刊,(594),78-83。doi:10.6437/EM.201612_(594).0016
    林家瑩、林韋誠、鄭嫥嫥(2010)。台灣大學生人格特質、人際互動策略與人際關係品
    質之關連。慈濟通識教育學刊,(6),29-50。doi:10.6755/TCJGE.201012.0029
    林篤(2014)。智慧型裝置LINE群組提升特教班家庭聯絡簿效能分析-以不完全語意偏
    好關係為評估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施品禎 (2013)。高職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現況和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 巨流
    夏春祥 (2000)。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孫旻儀、石文宜、王鍾和(2007)。學生背景及人格特質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51-72。 doi:10.7040/JGC.200711.0051
    孫敏芝 (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 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 復文。
    殷夢轅(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特教班學童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2x987
    馬嘉澤(2014)。感恩教育與班級經營之相關研究-以感恩圓夢儲蓄聯絡簿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w4wj5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張芳慈、陳淑瑜(2017)。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關係之試探性研究-以新竹市一所國小為例。清華教育學報,34(1),105-161。doi:10.3966/252190062017063401004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 (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 (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德銳 (2017) 。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 五南。
    張靜芬(2010)。國中生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z72ft
    莊梅萍 (2008)。國中班級聯絡簿之文本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許詩旺(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4d3n5
    許麗美、許麗玉(譯)(2001)。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原作者Ginott ,H)。台北:心理。
    (原著出版年:1972)
    郭生玉 (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 精華。
    陳正文 (譯) (2004)人格理論(原作者:Duane Schultz & Sydney Ellen Schultz)。台北: 揚智。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3),5-14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6,1-12。
    陳皎眉 (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 雙葉書廊。
    鈕文英 (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 雙葉書廊。
    曾文星 (2004)。青少年心理。香港: 中文大學。
    曾俊凱(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xbz4n
    曾端真 (2001)。聯絡簿的省思。諮商與輔導,184。
    游美惠 (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馮觀富 (2005)。情緒心理學。台北: 心理。
    黃弘彰(2007)。國小外籍配偶子女之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黃俊豪、連廷嘉(2004)。青少年心理學。學富: 台北。
    黃保勝 (1996)。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黃秋琴(2004)。閱讀國中生活多彩的篇章--以一個班級聯絡簿的行動研究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5qwn32
    黃暉娟(2016)。健康促進課程融入家庭聯絡簿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華梵大學,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84esh
    黃瑄瑄(2019)。品格聯絡簿對於國小感恩教育與利社會行為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rrkkw
    黃德祥 (2006)。青少年心理學。台北: 心理。
    黃德祥 (200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台灣 : 考用。
    楊蓓 (1997)。自在溝通。台北: 洪建全基金會。
    葉重新 (2004)。心理學 (第三版)。台北: 心理。
    葛名貴、余益兵 (2005)。大學生學習適應性及其影響因素。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5),602-606。DOI:10.14182/j.cnki.j.anu.2005.05.022
    廖婉婷(2016)。臺中市國中教師使用家庭聯絡簿與班級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t5z4j
    趙均、李祚山(2009)。初中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學習適應性相關研究。重慶師範大學
    學報(自然科學版),26(1),107-110。
    劉宗明、黃德祥(2008)。國中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9(2),1-33。doi:10.6336/JUTe/2008.39(2)1
    劉亭秀、陳柏霖(2017)。弱勢家庭國中生親子關係、學校生活適應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1(2),85-98。
    歐怡君(2003)。高雄市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家長對子女轉銜課程服務意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蔡宗達(2015)。行動即時通訊軟體輔助家庭聯絡簿使用成效之研究—以板橋區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d8pp2g
    蔡旻芳(2009)。台南縣外籍配偶子女與本國籍子女學習適應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衛福部 (2018)。中華民國107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少年篇。取自
    https://www.mohw.gov.tw/dl-57340-9088ead3-7f35-4415-b00f- 1e0ac0c79fc1.html
    鄧若瑩(2016)。國中融合教育學生之學習適應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3wwn8
    盧玉琴(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w5r2z
    薛雪萍(2000)。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bv7xc
    謝文全 (2006)。教育行政學: 理論與案例。五南: 台北。
    簡茂發 (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藍瑞霓(2005)。漫談班級中的師生溝通。師友月刊,(455),45-47。doi:10.6437/EM.200505.0045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二、 英文部分
    Allport, G.N.(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Y.: Holf Rinehart &Winston.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idjerano, T., & Dai, D. Y.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1), 69-81. doi:http://dx.doi.org.nthulib-oc.nthu.edu.tw/10.1016/j.lindif.2007.02.001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NEO-PI-R)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Dettmers, S., Trautwein, U., Lüdtkeb, O., Goetz, T., Frenzel, A. C., & Pekrun, R. (2011). Students’ emotions during homework in mathematics: Tes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antecedents and achievement outcom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6, 25-35.
    DeVito, Joseph.A.(2013).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13th ed), NY:Pearson Education.
    Fischer, M. J . (2003). Finding a place: The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of minorities to colleg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w Pennsylvania, M.A.
    Goldberg, L. R.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rs for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4(1),26-42. Retrieved from ERIC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nthulib-oc.nthu.edu.tw/docview/62697948?accountid=14427
    Köseoglu, Y. (2016). To what extent can the big five and learning styles predict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7(30), 43-51.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nthulib-oc.nthu.edu.tw/docview/1871584575?accountid=14427
    Leversen, I., Danielsen, A. G., Birkeland, M. S., & Samdal, O. (2012).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and adolescents'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1(12), 1588-1599. doi:http://dx.doi.org.nthulib-oc.nthu.edu.tw/10.1007/s10964-012-9776-5
    Li, J., Wang, Y., Liu, X., Xu, Y., & Cui, T. (2018). Academic adaptation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east asian countries: A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8(1), 194-214. doi:http://dx.doi.org.nthulib-oc.nthu.edu.tw/10.5281/zenodo.1134289
    Murithi, G. G., Nyaga, V. K., & Barchok, H. K. (2015). Impact of attitudinal adaptation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stud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ys and girls in boarding secondary schools in meru county, kenya.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6(23), 36-42.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nthulib-oc.nthu.edu.tw/docview/1773224018?accountid=14427
    Simons, J. A., Kalichman, S., & Santrock, J. W. (1994). Human adjustment. Madison, WI: Brown & Benchmarks.
    Smith, M. (2001).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ies: Contributions to young african-american children's peer acceptance.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2(1), 49-72.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nthulib-oc.nthu.edu.tw/docview/62352757?accountid=14427
    Tedesco, L. A., & Gaier, E. L. (1988). Friendship bonds in adolescence. Adolescence, 23(89), 127-36.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nthulib-oc.nthu.edu.tw/docview/195935780?accountid=14427
    Youngman M.B.(1979). Assessing behaviou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anl Psychology, 49(3), 258-26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