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雅斐 Jhan, Ya-Fei |
---|---|
論文名稱: |
探討兒童華語教材如何進行差異化教學:以《學華語向前走》為例 A study of Adapting Children's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 to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
指導教授: |
劉宜君
Liu, I-Chun |
口試委員: |
吳貞慧
Wu, Chen-Huei 楊琇惠 Yang, Xiu-Hu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4 |
中文關鍵詞: | 教材分析 、差異化教學 、兒童華語 |
外文關鍵詞: | textbook analysis,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children's Chines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華語熱潮下,差異化教學目前是對外漢語教學專家關注的問題之一,但對於教材的設計是否可以協助華語教師進行此類教學的研究,至今還未普遍。因此,教師需要以學生的語言背景差異和學習風格為依據,制定差異性學習目標,通過用差異性的教學方式實施差異化的學習課程,並設置差異性的評價方式。但是,教材要如何「編」,以協助「教」的執行,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正是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學者面臨之重要挑戰。
本文的研究方向有二,一是分析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委會)出版之《學華語向前走》系列教材中教材內容與特色,二針對分析結果,對於《學華語向前走》還需整合哪些素材以有效地實踐差異化教學,提出編寫建議。
本研究基於近年來多項的研究,歸納出兒童華語教材教材編寫與設計的標準與差異化教學原則,透過內容分析法的使用,分為教材的定位、教材內容特性、教材的組織性、練習活動、美編排版、配套教材六個部分,探討《學華語向前走》之主要編寫走向,並提出整體適切性的評估。最後,針對多元智能理論下進行差異化教學提出教材編寫建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學華語向前走》是專為海外兒童華語學習者而設計的教材,主要是以英美國的華裔小學生為對象,教材設計豐富多元,但部分偏向華裔學習者的編寫設計思維,需考量非華裔華語學習者與跨文化能力的培養。
二、教師需在內容、文化、趣味互動、配套教材等四方面加強素材補充,以有效進行差異化教學,滿足多元智能的學習者。
最後,參考研究結果,提出建議與示範教案,期望藉此研究提供教材編寫者與教學者,在編寫或使用教材之相關建議,提供華語教材編寫具體的參考佐證,提升華語教學品質與效能。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utilize language materials in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the two major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include:
(1) grasping the content and design characteristics by analyzing the series of children's Chinese textbook, " Let’s Learn Chinese, " published by the Overseas Community Affairs Council(OCAC); (2) investigating what materials should be adapted children's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 to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addition, related theories to standard and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principles for the compilation were discussed for constructing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s well as providing sample lesson plan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is content analysis and results encompass:
First of all, although "Let’s Learn Chinese " provides sufficient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s after exploring, it is mainly designed for the overseas English-speaking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earner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what other non-English-speaking Chinese learners need by incorporate suitable inform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ntent.
Secondly, teachers have to integrate additional materials, including content, culture, interaction, and supportive information, with current textbooks to deliver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effectively and meet learners’ needs of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于光雄(譯);道格拉斯.布朗(H. Douglas Brown)著(2002)。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臺北:培生教育。
方麗娜(2013)。北美地區中文學校教學現況的調查與分析。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35期,35-55。
王惠(2007)。從兩岸三地教材辭彙差異看海外華語教育。台灣華語文教學,3期,72-81。
田偉瑩(2016)。差異化教學對初級華語學習者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何文君、張鑑如(2008)。海外兒童初學華語教材之初探。2008年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1-8。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合著(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局。
吳珍梅、洪智倫、蔡育靜、詹欣惠 /合著(2008)。多元智能教具設計與應用。臺北︰華立圖書。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206-219。
李泉(2005)。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施玉惠, 楊懿麗, 梁彩玲(譯);道格拉斯.布朗(H. Douglas Brown)著(2013)。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臺北:培生教育。
柯俊吉(2008)。臺北縣國小教師區分性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慧珊(2017)。客製化行動學習融入兒童華語文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張金蘭(2010)。5C理論在華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中原華語文學報,第5期。
張紋娟(2015)。差異化教學應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以中原大學韓國國際生華語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張碧珠(譯);Tomlinson, C. A.著(2014)。能力混和班級的差異化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張德鑫(2005)。《老乞大》和《樸通事》-在華語文教材史上的歷史定位及現實意義。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50卷1期,65-74。
張瓊文(2016)。差異化華語讀寫教學─以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許琨(2011)。新加坡“差異教學”理念下的小學華文教材淺析——以定向階段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廣州。
郭曙綸(2006)。對外漢語高級教材超綱詞統計分析。探索與創新--華東地區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亞鳳(2007)。中港新三地的語言規劃與新加坡本位小學語文課程研究(博士論文)。復旦大學,上海。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期,5-42。
湯謦華(2016)。混合能力班級華語教學行動研究-以韓國華僑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舒兆民(2001)。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圓婷(2009)。國小教師參與區分性教學方案轉變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楊淑朱(2010)。臺灣幼兒教育課程品質分析研究子計畫二──臺灣幼兒園教材使用現況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研究計畫。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趙立筠(2015)。少年華語混合班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趙金銘(1998)。論對外漢語教材評估。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4-19。
趙金銘(2000)。“九五”期間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世界漢語教學。
趙金銘(2005)。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賢州(199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趙叡珍(2012)。針對韓國兒童之初級華語教材評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劉珣(1994)。新一代對外漢語教材的展望——再談漢語教材的編寫原則。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第12期,91-125。
蔣璐陽(2011)。淺析新加坡差異教學法。北方文學:下半月,第8期。109-110。
蔡怡珊(2014)。兩岸華語教材之教學語法體系對比研究——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新實用漢語課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蔡雅薰(2008)。美國各級學校K-12華語教材情境選用研究。中原華語文學報,第2期,205-224。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製原理之建構。臺北︰正中書局。
蔡雅薰、舒兆民、陳立芬、張孝裕、何淑貞、賴明德(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三民書局。
戴金惠(2014)。創新中文教育:生態語言教育觀。臺北:新學林。
戴金惠(2016)。生活、認知與中文教學。臺北:新學林。
謝文英(2014)。中小學教師差異化教學策略。教師天地,第190期,51-57。
魏瑾如(2004)。中級華語教材的閱讀策略分析--以《中級漢語閱讀教程》、《讀寫學中文》為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蘇文霖(2006)。幼兒華語教材編寫歷程及使用情況探討以美國康州華社中文學校K班及一年級幼兒華語教材為例。第八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世界華文。3-227至3-279。
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IT Press.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Hughes, A. (2003).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 S. D. (1977). Som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monitor model. In Brown, H; Yorio, Carlos; Crymes, Ru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On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77. Wasington. pp. 144–158.
Krashen,S,D.(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Krashen,S,D.(2003). Exploration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se. Portsmouth: Heinemann.
Larsen-Freeman,D & Anderson,M.(2011).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aget,J .(1955). 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 New York: Meridian Books.
Piaget,J.(1970).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Basic Books.
Skinner,B,F.(1957). Verbal behavior.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
Vygotsky,L,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線上資料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學習支援系統建置及教師教學增能實施要點,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0963&KeyWordHL=&StyleType=1
教育部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102‐109),取自: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1&cad=rja&uact=8&ved=0ahUKEwjSppyr64rWAhUEFJQKHbrtA8A4ChAWCCMwAA&url=http%3A%2F%2Fproject.ncnu.edu.tw%2Faseanedu%2Fuserfiles%2F%25E6%2595%2599%25E8%2582%25B2%25E9%2583%25A8%2520%25E9%2582%2581%25E5%2590%2591%25E8%258F%25AF%25E8%25AA%259E%25E6%2596%2587%25E7%2594%25A2%25E6%25A5%25AD%25E8%25BC%25B8%25E5%2587%25BA%25E5%25A4%25A7%25E5%259C%258B%25E5%2585%25AB%25E5%25B9%25B4%25E8%25A8%2588%25E7%2595%25AB.pdf&usg=AFQjCNEBottbul9_EwkBVhJ9C-HGkYdoKw
我國數位華語文產業如何持續發展海外華語文學習市場,取自:
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InsightReportContent.php?nid=4729&lid=544
“漢語熱”前所未有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已不僅是歌詞,取自: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10-28/8362419.shtml
“漢語熱”不斷升溫學生呈現低齡化,取自:
http://www.hanban.org/article/2017-11/17/content_708055.htm
顏國樑(2013)。美國不讓一位孩子落後法政策執行:成效、爭議與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26期。取自:
http://research1.utaipei.edu.tw/ezfiles/4/1004/img/921/268751293.pdf
竹露茜。全美中小學中文學習目標大綱,取自:
http://www.tw.org/newwaves/54/3-1.html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38期(2012-04-15),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僑委會兒童文化教材,取自:
http://resource.huayuworld.org/upload/oki19691117/doc/144859240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