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譔禧 Huang, Chuan-hsi |
---|---|
論文名稱: |
王啟元《清署經談》在晚明思想史上的意義 |
指導教授: |
王汎森
Wang, Fan-sen 陳華 Chen, Hua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王啟元 、清署經談 、晚明思想史 、儒學宗教化 、反天主教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明末清初因為政治、社會、經濟的變動及發展,使得士大夫階層的思想產生對宋明理學的反省與修正。就整體而言,可以分為對宋明理學「破」與「立」兩股趨勢。「破」的趨勢是要回歸原始儒家的樸素精神,「立」的趨勢是為宋明理學做辯護,同時提出修正的辦法。
王啟元的《清署經談》是明末清初的儒學宗教化思想的一部奇書。王啟元以畢生的精力完成此書。但是因為未列於《四庫全書》之中,流傳不廣,較少受到世人注意。民國初年才由傅斯年先生購於書肆,陳受頤先生為這部書做〈跋〉,王汎森先生在〈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為例〉一文中再次介紹。本文乃接續陳、王兩位先生的研究,就《清署經談》在晚明思想史上的意義做一番討論,以期獲得結論,對晚明儒學思想的演進,填補一小部分的空白。王啟元活動的年代大約在晚明時期,他在《清署經談》的思想,同時顯現出「破」與「立」的綜合現象。因為王啟元反對陸王心學,所以要回歸原始儒家的經學思想;然而他又以卲雍的「元會運世」理論作為根據,在宇宙論及本體論的論述中,每每引用宋儒的說法。在此表現出王啟元的《清署經談》在晚明思想史上具有相當的意義。
本文的章節安排,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對前人已有的研究作回顧;第二章介紹王啟元的生平及撰寫《清署經談》的背景;第三章對《清署經談》的內容及核心論述做一番介紹;第四章討論《清署經談》在晚明思想史上的意義;第五章為結論。
參考書目
典籍
《平遠縣志》
《柳州府志》,清乾隆刊本(北京:北京圖書館油印,1956)。
《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韓非子》
王啟元,《清署經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天啟三年序刊本)。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
徐宏祖,《丁校本徐霞客遊記》(台北:鼎文書局,1968)。
舒啟修 吳光升纂,《馬平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焦 竑,《焦氏筆乘》(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
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92)。
劉漢忠、羅方貴輯校,《柳州詩文徵》(香港:新世紀國際金融文化出版社,2000)
歸有光,《震川集》。
羅明堅,《天主實錄》,收於鐘鳴旦、杜鼎克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台北:台北利氏學社,2002)。
鐘鳴旦、杜鼎克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台北:台北利氏學舍,2002)。
鐘鳴旦、杜鼎克、黃一農、祝平一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台北:輔仁大學神學院,1996)。
近人著作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1979)。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周予同,《群經概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孫尚楊,《基督教與明末儒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1941年開明書店影本)收於《國民叢書》(上海書店)。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民73)。
黃公偉,《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1)。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樊樹志,《晚明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期刊論文
王汎森,〈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為例〉,《新史學》,9:2(1998)。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2(1994)。
王汎森,〈潘平格與清初思想界〉,《亞洲研究》,23期(1997)。
古偉瀛,〈明末清初耶穌會士對中國經典的詮釋及其演變〉,《臺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6)
任繼愈,〈唐宋以來的三教合一思潮〉,《世界宗教研究》,15:1(1984)。
朱鴻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1999)。
杜 勇,〈略論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子研究》,1998年第2期。
呂妙芬,〈陽明學講會〉,《新史學》,9:2(1998)。
步近智,〈略論泰州學派與東林學派之異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思想史國際研討會論文(2002)。
林安梧,〈傳習錄與陽明學〉附於《傳習錄》(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
祝平一,〈跨文化知識傳播的個案研究—明末清初關於地圓說的爭議,1600-180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6:3(1998)。
馬西沙,〈略論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的兩種趨勢〉,《世界宗教研究》,15:1(1984)。
陳受頤,〈明末清初耶穌會士的儒教觀極其反應〉,《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5:2(1935)。
陳受頤,〈三百年前之建立孔教論—跋王啟元的《清署經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1936)。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12)。
黃俊傑,〈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6)
黃一農,〈天主教徒孫元化與明末傳華的西洋火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4(1986)。
黃一農,〈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帝天說」及其所引發的爭論〉,《故宮學術季刊》,14:2(1996)。
潘振泰,〈明代江門心學的崛起與式微〉,《新史學》,7:2(1996)。
學位論文
黃于珊,〈明末清初各階層對天主教的反應〉(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