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韻如 Chen, Yun-Ju |
---|---|
論文名稱: |
變動中的家:三位客家婦女的算命經驗與母職實踐 Family in Change:the Three Hakka Women’s Motherhood and Experience in Fortune Telling |
指導教授: |
方怡潔
Fang, I-Chieh |
口試委員: |
陳祥水
Chen, Hsiang-Shui 連瑞枝 Lian, Rui-Zh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7 |
中文關鍵詞: | 算命 、家 、好命 、客家婦女 、母職實踐 |
外文關鍵詞: | fortune-telling, home, good life(Hao Ming), Hakka women, motherhood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人社會長年模塑女性成為賢妻良母,女性對於自我的主體認同,一直受到社會文化與性別角色的影響。透過文化觀察與訪談過程顯示,算命活動在竹東客庄是普遍的常民文化,而民國四十年左右出生的報導人對好生活的定義構築在社會的文化意識形態、母職實踐與社會道德角色的完成。在父權制度與客家文化強調女性標準特質的框架裡,報導人是父系制度的維護者也是鬆動者。
本研究嘗試以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成長在權力規訓中的女性個體究竟是如何在社會文化規範、自我認知與母職實踐間進行平衡。這一群客家媽媽在社會的變遷中,甘於回歸母職的角色,擔負起繼續照顧孩、孫的工作,利用各種策略來協商「家空間」內外的社會連結。母職是報導人的人生大事,而算命往往是為了鞏固母職所採行的策略,最終目的是圓滿心中的幸福感。這一群媽媽們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與實踐幸福好命觀點,即使她們並未顛覆父權社會,也沒有大聲疾呼女性的權力,但她們卻在生活日常中一點一滴地穿透這個看似牢不可破的限制。報導人所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堅毅自強的客家女性圖像,女性的主體性及自我意識亦從中滋長出來。
Han Chinese society has molded women as good wives and good mothers for ages, and the women’s subjective identities have been affected by social cultures and gender roles. Through the cultural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fortune-telling in Zhudong Town has been a common culture for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informants who were born in 1950s define “good life(Hao Ming)” as social ideologies, their motherhood and the achievement of moral social dutie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and of the Hakka culture which emphasize the female standards, the women are the defenders and untiers of the patrilineal society.
In this study, I us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find out how the female individuals who have grown in the power discipline balance social and cultural norms, self-cognition and mother's practice. The three Hakka mothers who has been in the social changes are willing to return to the roles of mothers, continue to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nd use various ways to negotiate the social link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home space”. Being a moth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ir lives. Fortune-telling is one of the strategies they use to consolidate the motherhood, and their ultimate purpose is to reach the “good life” in their hearts. The informants interpret and practice their ideas of “good life”(Hao Ming)in their own way. Even if they do not subvert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do not speak out the women’s power, they have penetrated the seemingly unbreakable limits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y not only show the iron-willed and unbending images of Hakka females, but their subjectivity and self-consciousness also grow from it.
王以仁
2010 婚姻與家庭:配偶及家人間的溝通和調適。台北市:心理。
王銘銘
1998 幸福、自我權力和社會本體論:一個中國村落中”福”的概念。社會
學研究89(1): 28-36。
方孔伶
2014 離家之路或返鄉之途:從尖石鄉道路發展探討空間中的權力關係。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04 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李亦園
1982 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遷:一個人類學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 54: 7-23。
1985 中國家族與其儀式:若干觀念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9: 47-61。
李竹君
2011 客家農村女性的勞動經驗與美德,花蓮師院碩士論文。
呂玉瑕、王嵩山合撰
2011 竹東鎮志:社會篇。新竹縣:竹東鎮公所。
吳鄭重
2010 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台北市:聯經。
林瑋嬪
2000 漢人「親屬」概念重探:以一個台灣西南農村為例。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 90: 1-38。
房學嘉
2005 從古文書看客家女性尊長地位。客家研究輯刊 27: 72-82。
施寄青、陳燁
1997 上帝也算命1—玩命與革命。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高木桂藏
1992 客家(2版)。關屋牧譯。臺北市:關屋牧。
徐敏華
2015 影響客家女性社會地位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
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張翰璧著
2007 客家婦女篇。刊於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徐正光主編,頁 111-131。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出版。
張典婉
2004 台灣客家女性。台北:玉山社。
張維安
2001 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刊於六堆客家社會文化
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曾彩金總編纂,頁 79-109。屏東:六堆文教基
金會。
黃榮洛
2011 竹東鎮志:文化篇。新竹縣:竹東鎮公所。
黃麗生
2012 東亞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學與教育。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應貴主編
2014 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頁 1-31。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
司。
游淑珺
2006 何處是”歸家”?:台灣俗語中「女有所歸」的女性養成模式與文
化反映出探。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 2(3): 76-93。
連瑞枝、莊英章主編
2010 客家、女性與邊陲性。台北:南天書局。
連瑞枝
2010 被送出去的女人:母女關係、家庭勞動力與歷史記憶。刊於客家、
女性與邊陲性,連瑞枝、莊英章主編,頁 161-206。台北:南天書
局。
廖素禎
2015 客家農村婦女之生活敘事:以苗栗縣卓蘭鎮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客
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還月
1999 台灣客家風土誌。台北市:常民文化。
劉宏釗
2011 石岡客家婦女九二一災後生命歷程的民族誌。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
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葉明華、楊國樞
1997 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 83: 169-225。
葉春榮
1999 風水與報應:一個台灣農村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8: 233-257。
陳運棟
1978 客家人。台北市:聯亞。
陳其南
1990 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市:聯經。
陳奕麟
1996 由「土著關係」探討漢人親屬關係和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 81: 1-18。
陳秀琪
2001 姐、哀、密、娓—客家母親稱謂的歷史背景及婦女角色。苗栗文獻
16: 46-55。
陳雅媜
2017 變遷的日常:從竹北都市計畫。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
潘美玲、黃怡菁
2010 茶鄉客家婦女的勞動:峨嵋採茶班員的勞動圖像。刊於於客家、女
性與邊陲性,連瑞枝、莊英章主編,頁 285-311。台北:南天書
局。
簡美玲、吳宓蓉
2010 客序阿婆的沒閒(mo ban):山歌經驗敘事裡的女人勞動。刊於客
家、女性與邊陲性,連瑞枝、莊英章主編,頁 317-348。台北:南
天書局。
蔡宜娟
2012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捷茲
2010 帝國、文人與婚姻。刊於客家、女性與邊陲性,連瑞枝、莊英章主
編,頁 161-206。台北:南天書局。
顏任儀
2012 玩命女人:從性別面向分析女性算命行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海源
1999 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臺灣社會學刊 22:1-45。
鄭松森主撰、王良行總撰
2005 竹東鎮志:歷史篇。新竹縣:竹東鎮公所。
羅香林
2010[1992] 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羅正心
1997 算命技巧裡的語言表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4: 37-60。
外文書籍
Lu, Hwei-sying 盧蕙馨
1991 Women’s self-growth groups and empowerment of the
“uterine family” in Taiwan.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1:
29-62.
Freedman, Maurice
1958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Pp.1-8, 114-
140.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Judd, E. R.
1989 Niangjia: Chinese Women and Their Natal Familie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8: 525-544.
Ortner, Sherry B.
1974 Is female to male as nature is to culture? In Woman,
culture, and Society. M. Z. Rosaldo and L. Lamphere eds.
Pp. 68-87.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olf, Margery
1972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atson, James
1982 Chinese Kinship Reconsidered: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China Quarterly
92: 58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