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孔祥曉
Hsiang-Hsiao Kung
論文名稱: 日據時期台灣與韓國新文學小說中的歷史經驗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in Taiwanese and Korean new literature fiction under Japanese rule
指導教授: 簡翠貞
Tsuei-Juen Jia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5
中文關鍵詞: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韓國新文學小說歷史經驗
外文關鍵詞: Japanese rule,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Korean new literature, fic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百年前的二十世紀初葉,憑藉著現代化武備的西方勢力,在東亞競逐,其帶來的不僅是政治、經濟上的影響,更成為文學發展上的重要分水嶺。就在新文學萌芽的階段,台灣與韓國卻相繼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在長達半世紀的統治期間,深藏於台灣與韓國人民心中的真實感受,透過小說的書寫,浮現出値得深刻省思的歷史經驗。
    本論文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及限制、名詞界定和研究現況。第二章〈台灣與韓國日據歷史回顧〉,紀錄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與韓國,以做為小說歷史經驗的參照。第三章〈日據時期台灣與韓國新文學概觀〉,探討台灣與韓國新文學誕生、萌芽、發展的歷程,並思考新小說蘊含的意義與精神。第四章至第七章,從日據時期台灣與韓國新文學小說的參照中,發現〈殖民統治與日警壓迫〉、〈農村剝削與失業貧窮〉、〈社會現象與覺醒反抗〉、〈女性形象與情愛婚姻〉等歷史經驗,並比較分析台灣與韓國小說中歷史經驗的共同性與差異性。第八章〈結論〉,分享本論文研究的成果、心得與建議,以做為相關論述與繼續研究的參考。
    在一樣的歷史傷痛中,會不會有著一樣的嘆息?日據時期的台灣與韓國新文學小說究竟映照著多少時代的影像,又隱藏著多少民族的血淚?就讓我們溯歷史的長河,尋文學的生命,在歷史與文學交織迸裂的火花中,回到百年前,那同樣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與韓國,探索新文學小說最初萌芽與發展的歷程,並在其中尋覓斑斑的殖民軌跡與深刻的歷史經驗。


    A hundred years ago,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West challenged East Asia with its new weapons. This not only influenced East Asian politics and economics, but also introduced a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the region. At the outset of the new vernacular literature, Taiwan and Korea were Japanese colonies. During the half-century Japanese rule, Taiwanese and Koreans expressed their sentiments and historial experiences through works of fiction that evoked profound thoughts from people that read them.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motivations, objectives, and the scope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Chapter Two, “Review of Taiwan and Korea Under Japanese Rule”, provid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Korea as Japanese colonies, which served as a reference works of fiction based on history. Chapter Three, “Taiwan and Korea’s Literary Timeline Under Japanese Rule”, explores the birth and evolution of new literature in Taiwan and Korea, and discusses its significance and spirit. Chapters Four to Seven, based on the timeline of Taiwan and Korea under Japanese rule, present historical experiences, including “colonialism and the Japanese Police oppression”, “exploit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and unemployment, poverty”, “social phenomenon and awakening to fight”, “female image and love, marriage”, and so on. We can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Taiwan and Korea. Chapter Eight, “Conclusion”, presents what this research has achieved,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Does the same historical grief evoke the same sigh? Do literary works written during that period reflect the true sentiments of people in Taiwan and Korea? How much of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 have not been revealed? Let us trace back the long trail of history and examine closely the evolution of literature. Let us go back in history one hundred years ago, and search for the roo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ew literature. Perhaps we might find the true meaning and effects of colonization and discover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thes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9 第四節 名詞界定 11 第五節 研究現況 15 第二章 台灣與韓國日據歷史回顧 21 第一節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 21 第二節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韓國 31 第三節 本章小結 40 第三章 日據時期台灣與韓國新文學概觀 45 第一節 日據時期的台灣新文學 45 第二節 日據時期的韓國新文學 63 第三節 本章小結 75 第四章 殖民統治與日警壓迫的歷史經驗 79 第一節 台灣小說中的殖民統治 79 第二節 韓國小說中的殖民統治 97 第三節 台灣小說中的日警壓迫 100 第四節 韓國小說中的日警壓迫 12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21 第五章 農村剝削與失業貧窮的歷史經驗 129 第一節 台灣小說中的農村剝削 129 第二節 韓國小說中的農村剝削 143 第三節 台灣小說中的失業貧窮 148 第四節 韓國小說中的失業貧窮 157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60 第六章 社會現象與覺醒反抗的歷史經驗 167 第一節 台灣小說中的社會現象 167 第二節 韓國小說中的社會現象 180 第三節 台灣小說中的覺醒反抗 189 第四節 韓國小說中的覺醒反抗 201 第五節 本章小結 203 第七章 女性形象與情愛婚姻的歷史經驗 211 第一節 台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211 第二節 韓國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222 第三節 台灣小說中的情愛婚姻 227 第四節 韓國小說中的情愛婚姻 235 第五節 本章小結 241 第八章 結論 249 第一節 日據時期台灣與韓國新文學小說的發展 249 第二節 台灣與韓國小說中歷史經驗的共同性 251 第三節 台灣與韓國小說中歷史經驗的差異性 253 第四節 日據時期台灣與韓國新文學小說研究展望 255 附錄 257 一、日據時期台灣小說參照表 257 二、日據時期韓國小說參照表 264 參考書目 269 中文部份 269 韓文部份 282

    中文部份
    一、專書
    下村作次郎 著,邱鎮瑞 譯(1997)。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
    王更生(1991)。中國文學講話。台北:三民。
    王詩琅(1980)。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
    王曉波(1986)。被顛倒的台灣歷史。台北:帕米爾。
    王詩琅(1979)。台灣民族運動史。高雄:得馨室。
    王曉波(1997)。台灣抗日五十年。台北:正中。
    王曉波 編(1985)。台胞抗日文獻選編,台北:帕米爾。
    王曉波 編(1985)。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
    文化大學韓文系 譯(1969)。韓國文學史概論。台北:文化大學。
    古繼堂(1989)。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
    白少帆 等著(1987)。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蓬島。
    矢內原忠雄 著,周憲文 譯(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
    羊子喬、黃勁連 編(1988)。鹽分地帶文學選集。台北:自立晚報。
    朱立熙(2003)。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台北:三民。
    朱榮智(2004)。文學的第一堂課。台北:書泉。
    江自得 編(2001)。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
    江炳成(1978)。古往今來論台灣。台北:幼獅。
    艾勒克‧博埃默 著,盛寧、韓敏中 譯(1998)。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
    李文良(2004)。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日本在台灣之殖民經驗。台北:海峽學術。
    李元淳、崔柄憲、韓永愚 合著,詹卓穎 譯(1987)。韓國史。台北:幼獅。
    李南衡 主編(1979)。日據下台灣新文學。台北:明潭。
    李南衡 編(1979)。日據下台灣新文學小說選集。台北:明潭。
    尾崎秀樹 著,陸平舟、間ふさ子 譯(2004)。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台北:人間。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編(1997)。台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台北:文  津。
    杜維運(1989)。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汪榮祖 編(1979)。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
    邱勝安(1992)。台灣史話。台北:黎明。
    河原功 著,莫素微 譯(2004)。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
    岡崎郁子 著,葉笛、鄭清文、凃翠花 譯(1996)。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
    林子候(2001)。甲午戰爭前夕中日韓三國之動向。嘉義:大人物。
    林川夫 主編(1991)。台灣鄉土文學選集(一)。台北:武陵。
    林川夫 主編(1991)。台灣鄉土文學選集(二)。台北:武陵。
    林文寶 等著(2001)。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
    林政華(1997)。台灣小說名著新探。台北:文史哲。
    林瑞明(1996)。台灣新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
    林瑞明(1996)。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
    林瑞明(1993)。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
    林載爵(1996)。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台南:南市文化。
    林歲德(1996)。我的抗日天命。台北:前衛。
    邵毅平(1996)。韓國的智慧──地緣文化的命運與挑戰。台北:錦德。
    周慶華(1997)。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台北:生智。
    胡健國 主編(2004)。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
    施淑 編(1996)。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施懿琳、中島利郎、下村作次郎、黃英哲、黃武忠、應鳳凰、彭瑞金合著(2003)。台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玉山社。
    封德屏 主編(1996)。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封德屏 主編(1994)。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  台北:文訊。
    垂水千惠 著,凃翠花 譯(1998)。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
    唐金海、周斌(2003)。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通史。上海:東方。
    高天生(1994)。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
    夏至清(2005)。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
    黃秀政(1992)。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商務。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 編著(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
    黃武忠(1995)。親近台灣文學。台北:九歌。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徐學、朱雙一(1992)。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
    黃淑鈴 編(2005)。台灣歷史一本通。台北:幼福。
    黄維樑(1998)。中國現代文學導讀。台北:台灣書店。
    許俊雅(1998)。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
    許俊雅(1997)。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國立編譯館。
    許俊雅(1995)。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
    陳芳明(1998)。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
    陳明台(1997)。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
    陳映真(1998)。陳映真文集──文論卷。北京:友誼。
    陳昭瑛(1998)。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
    陳清敏、黄昭仁、施志輝 編著(2001)。認識台灣。台北:黎明。
    陳萬益(1996)。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義芝 主編(1999)。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
    陳寧寧 譯著(1978)。韓國現代小說選。台北:巨鷹。
    陳鵬仁(1997)。從甲午戰爭到中日戰爭。台北:國史館。
    盛清沂 等編(1977)。台灣史。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莊永明(1994)。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
    莊淑芝(1994)。台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
    梁立基、陶德臻 編著(2001)。亞非文學導讀。台北:昭明。
    梁明雄(2000)。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
    梁景峰(1995)。鄉土與現代:台灣文學的片段。台中:中縣文化。
    連溫卿(1988)。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
    連戰 監修(1995)。台灣近代史:政治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戚嘉林(1983)。台灣史。台北:作者自刊。
    張明雄(2000)。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台北:前衛。
    張堂錡(2003)。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
    游勝冠(1996)。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
    葉石濤(1997)。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
    葉石濤 譯(1996)。台灣文學集(一)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
    葉石濤(1992)。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
    葉石濤(1990)。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
    葉石濤(1990)。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葉石濤 譯(1987)。地下村。台北:名流。
    葉石濤(1985)。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
    葉笛(1995)。台灣文學巡禮。台南:南市文化。
    葉榮鍾(2000)。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上)。台中:晨星。
    彭瑞金(1999)。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
    彭瑞金(1998)。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
    彭瑞金(1998)。台灣文學步道。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彭瑞金(1998)。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
    彭瑞金(1991)。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彭瑞金(1982)。歷史的倒影──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作品選讀。高雄:河畔。
    詹卓穎、張介宗、傅濟功 著(2000)。韓國的教育與社會文化。台北:商鼎。
    廖一瑾(1999)。台灣詩史。台北:文史哲。
    趙潤濟 著,張達瑰 譯(1998)。韓國文學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遠流台灣館(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
    劉登翰(1995)。台灣文學隔海觀。台北:風雲時代。
    劉登翰 主編(1991)。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
    盧修一(1989)。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台北:前衛。
    聯合報副刊 編輯(2004)。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鍾肇政(2000)。台灣文學十講。台北:前衛。
    鍾肇政(1994)。血淚的文學、掙扎的文學──台灣作家全集總序。台北:前衛。
    薩依德 著、蔡源林 譯(2000)。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鍾肇政、葉石濤 主編(1979)。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
    藤井省三 著,張季琳 譯(2004)。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
    鹽見俊二 著,周憲文 譯(1985)。台灣的殖民地傷痕──日據時代  台灣之警察與經濟。台北:帕米爾。

    二、博碩士論文
    丁鳳珍(1996)。台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大藪久枝(1996)。戰前日本文壇重視的三篇臺灣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王郁雯(1999)。台灣作家的「皇民文學」(認同文學)之探討──以陳火泉、周金波的小說為研究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建國(1998)。呂赫若小研究與詮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王萬睿(2004)。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申美貞(1997)。日據時期台灣與韓國教育政策比較研究──以1922年頒佈的新教育令為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英珠(1997)。台灣及韓國兩地學者對日據史分期之比較。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家慧(1996)。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儀(1993)。日據時代的臺灣新文學──以翁鬧的作品為主。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倖妃(1994)。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中的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春蘭(1994)。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佩雯(2000)。楊守愚及其作品之研究──以小說與新詩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幼梅(2001)。賴和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奕蒼(1997)。日治時期鹿港地區新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衿鳳(2002)。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素芬(2004)。楊逵及其小說作品研究。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麗櫻(2003)。張文環小說中女性題材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易燕玉(2004)。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相淳(1994)。台灣和韓國在民主化過程中國家與勞動關係之比較研究──以國家統合主義觀點為主。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佩雯(2000)。楊守愚及其作品之研究──以小說與新詩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蔓嬪(2001)。王昶雄小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鵬程(1991)。戰前臺灣小說所反映的農村社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書琴(2000)。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柳書琴(1994)。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
    ~1945.8)。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玟靜(2004)。尋找成人文學中的兒童文學──以《台灣作家全集》為研究範疇。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聖峯(2001)。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俊益(2004)。楊逵普羅小說研究──以日據時期為範疇(1927~1945)。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殷豪飛(2004)。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之漢人習俗研究。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豪(2000)。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之民族認同(1920~1945)。淡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琪椿(1994)。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俊雅(1991)。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雯靖(1998)。日本領台時代における台灣小說の女性像──台灣人作家を中心に。東吳大學日本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娟(1989)。日治時期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台灣社會──賴和、楊逵、吳濁流的作品。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忠(2000)。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淑容(2001)。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黎珍(1992)。呂赫若的研究。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光明(1992)。張文環研究。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郁琦(1990)。龍瑛宗文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元(2002)。呂赫若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張譯文(2002)。呂赫若小說之社會思想與女性意識探討。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瓊霞(1990)。王詩琅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勝冠(2000)。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潤濟 著,張達瑰 譯(1998)。韓國文學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趙勳達(2003)。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昱蘋(2004)。張文環的文學世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賴松輝(2001)。日據時期台灣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 (1920~1937)。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嚴小實(2001)。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研討會論文集
    江自得 主編(2000)。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
    林亨泰 編(1995)。新生代台灣文學研究的面向論文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林玉体(2004)。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皇民化教育與黨化教育。台北:國史館。

    四、期刊
    中島利郎 著,彭宣 譯(2003)。日治時期台灣研究的問題點──根據台灣總督府的漢文禁止以及日本統治末期的台語禁止為例。文學台灣,46。
    周惠民(1991)。日本對台灣及朝鮮半島地區之殖民政策及兩地人民反應之比較。韓國學報,10。
    林載爵(1973)。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中外
    文學,2(7),頁20。
    黃同弘(2005)。一九四五甲子回眸。經典,78,頁46~67。
    黃得時(1954)。台灣新文學運動概觀。台北文物,3(2)、3(3)、4(2)。
    黃惠禎(1996)。楊逵小說中的土地與生活。台灣的文學與環境,257。
    陳芳明(1999、2000)。台灣新文學史(第二章—第五章)。聯合文學,15,頁11~12;16,頁3~4。
    陳明台(2002)。論戰前台灣新文學現代化的諸問題。文學台灣,43。  
    陳培豐(2001)。重新解析殖民地台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台灣史研究,7(2)。
    陳宏合(2005)。在龍旗、虎旗與太陽旗之間。經典,78,頁68~89。
    陳宏合(2005)。烽火台灣。經典,85,頁48~105。
    葉石濤(1986)。光復前台灣的文學雜誌。文訊,27,頁70。
    謝肇禎(2002)。放屎百姓放屎命──論蔡秋桐作品的反殖民精神。文學台灣,43。

    四、小說文本
    張恒豪 主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賴和集。台北:前衛。
    張恒豪 主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
    張恒豪 主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楊守愚集。台北:前衛。
    張恒豪 主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台北:前衛。
    張恒豪 主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王詩琅、朱點人合集。台北:前衛。
    張恒豪 主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
    張恒豪 主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楊逵集。台北:前衛。
    張恒豪 主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呂赫若集。台北:前衛。
    張恒豪 主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龍瑛宗集。台北:前衛。
    張恒豪 主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張文環集。台北:前衛。

    韓文部份
    一、專書
    尹炳魯、黃浿江(1991)。韓國近代文學史。首爾:明文堂。
    尹炳魯(1991)。韓國近現代小說史。首爾:明文堂。
    白鐵(1948)。朝鮮新文學思潮史。首爾:首善社。
    申東旭(1984)。韓國文學史。首爾:大韓民國藝術院。
    全光鏞(1986)。新小說硏究。首爾:새문社。
    金宇鍾(1978)。韓國現代小說史。首爾:成文閣。
    全光鏞(1967)。韓國小說發達史(下)。首爾: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硏究所。
    李在銑(1982)。開化期文學論。首爾:螢雪。
    李在銑(1979)。韓國現代小說史。首爾:弘盛社。
    李在銑(1972)。韓國開化期小說硏究。首爾:一潮閣。
    李熒澤、崔元植 編(1985)。轉換期의 東亞細亞 文學。首爾:創作 과 批評社。
    李在銑、趙東一(1981)。韓國現代小說作品論。首爾:文章社。
    宋敏鎬(1975)。韓國 開化期 小說의 史的硏究。首爾:一志社。
    金台俊(1997)。金台俊文學史論選集。首爾:現代實學社。
    金熙寶(1990)。韓國의 名作。首爾:鍾路。
    金鍾均(1974)。廉想涉硏究。首爾:高麗大學。
    首爾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 編(1981)。國語國文學事典。首爾:新丘。
    黃浿江、金容稷、趙東一、李東歡(1982)。韓國文學研究入門。首爾:知識產業社。
    趙東一(1973)。新小說의 文學史的 性格。韓國文化研究所。
    趙東一(1991)。韓國文學通史。首爾:知識產業社。
    구인환(1996)。李光洙小說研究。首爾:삼영사。
    신현재(1986)。李光洙 小說의 分析的 研究。首爾:삼지원。

    二、論文
    尹炳魯(1978)。韓國 現代小說의 硏究。成均館大學校大學院。
    方英伊(1992)。韓國 近代小說에 나타난 女性意識 研究。全北大學校大學院。
    李璟(1997)。韓國 近代小說에 나타난 近代性 研究。釜山大學校大學院。
    林永煥(1977)。日帝時代韓國農民小說研究。首爾大學校大學院。
    林明鎭(1983)。日帝時代의 農民小說 硏究。全北大學校大學院。
    金良輝(1982)。韓國 近代 小說에 나타난 啓蒙性의 變遷過程。高麗大學校大學院。
    金榮宿(1990)。日帝時代의 勞動小說 研究──1925~1935年에 나온 工場을 背景으로 한 短篇小說을 中心으로。建國大學校大學院。
    姜英熙(1989)。日帝強占期 新派樣式에 對한 研究。首爾大學校大學院。
    崔哲(1986)。韓國近代 小說에 나타난 夫婦關係의 變化相 研究。建國大學校大學院。
    黃桃慶(1987)。李箱小說의 空間性 硏究。梨花女子大學校大學院。
    이회진(2004)。韓國 近代 告白小說의 形成背景과 形成過程──李 光洙、金東仁、廉想涉、李箱을 中心으로。京畿大學校大學院。
    신신옥(2002)。李光洙 小說에 나타난 愛情觀과 教育觀에 對하여。東國大學校大學院。
    최주한(2001)。李光洙小說研究──愛情 三角關係의 樣象과 그 意味를 中心으로。西江大學校大學院。
    서영채(2002)。韓國 近代小說에 나타난 사랑의 樣象과 意味에 關한1研究──李光洙、廉想涉、李箱을中心으로。首爾大學校大學院。
    황수진(1998)。韓國 近代小說 속에 나타난 新女性象 研究。建國大學校大學院。

    三、期刊
    全光鏞(1956)。新小說 硏究──秋月色。詩文學,頁4~11。
    金時泰(1992)。日帝下의 民族文學運動。韓國學論集,20,頁41~60。
    金時泰(1988)。日帝下의 民族文學運動──1920年代 理念批評을 中心으로。文學과 批評社, 5,頁349~353。
    金瑢龜(1983)。崔瓚植小說의 構造。冠岳語文硏究,8。
    鄭淑姬(1978)。崔瓚植硏究。우리文學研究,3。
    윤여탁(1996)。日帝時代抗日文學。殉國,61,頁15~52。
    송명희(1995)。李光洙의 〈開拓者〉와 나혜석〈경회〉에 對한 比較研究。比較文學,20,頁107~118。
    김규동(1990)。日帝下 親日文學의 論理와 意味。殉國,10,頁32 ~3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