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創作研究係探討「鄉絮、心象、墨彩 一段記憶的暫留」來建構個人藝術形式。希望經由此創作研究達成以下目的:藉由符號與圖像來建構鄉絮內化意念之傳達,透過多重的空間來表達思維模式的多重性,藉由各種技法來表達抽象意念的空間。
「鄉絮、心象、墨彩 一段記憶的暫留」繪畫創作論述是利用(一)理論分析法(二)理論綜合法:分析、綜合了當代藝術思維,探討表現主義之情感心象與創作之內化思維,分析超現實主義的心象啟示、價值、與心象建構,與當代潮流思想後現代主義創作的隱喻與模式,並結合符號、圖騰哲學的隱喻,鄉絮 情感與意念的傳達,來建構創作的記憶思想理論,與發展出個人創作思維與技巧模式。(三)品質思考法:透過品質思考法、進行探討建構、實驗與創作,由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之思維建構繪畫空間及時間的並存,發展到後現代主義的思維與圖騰、符號建構影像意念的存在性,並結合鄉絮 情感與意念傳達的創作研究美學理論,歸納創作形式及模式,形成個人創作研究。(四)歷史研究法:透過歷史研究來建構個人鄉絮、記憶的情感,另結合圖騰、符號來傳達解構創作技巧源由。
「鄉絮、心象、墨彩 一段記憶的暫留」創作形式之特色是利用(一)多種媒材及技法來孕育符號、圖騰、抽象、半具象、具象化建構內化意念傳達。(二)多重的空間表達思維模式的多重性。(三)動力感與透明度增強畫面情感的張力。(四)結合肌理與自動技法表達抽象意念空間。(五)拼貼、拓印增強圖騰、符號的抽離與隱喻。藝術家是利用記憶情感的心靈工程師;因此個人認為從記憶中的情感,來建構個人繪畫的理論與創作架構是最佳的源由。
關鍵字:鄉絮、符號、圖騰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Nostalgia, Mind-Image, and Ink—The Lingering Memory”, this research is to form the personal artistic form. It’s hoped that this research can reach goals as follows: to convey the internalized thought of nostalgia via symbols and images, to present the multiformity of thinking modes via multispace, and to express abstract space via varied techniques.
The discourse of “Nostalgia, Mind-Image, and Ink—The Lingering Memory” is based on theories as follows (1) theoretic analysis approach and (2) theoretic synthesis approach, which analyze and combine modern artistic thinking to discuss the internalized emotional mind-image and thinking of expressionism, to analyze the revelation of mind-image, value and construction of mind-image of surrealism, and metaphor and modes of postmodernism, and to integrate metaphor of symbols and totems and conveyance of nostalgia, emotion and thought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the creation of memory and to develop personal artistic way of thinking and techniques. (3) Quality thinking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construction, experiments, and creation, to construct coexistence of space and time in paintings based on expressionism and surrealism and develop existence of the thinking of postmodernism and images consisting of totems and symbols, to integrate creation that conveys nostalgia, emotion and thinking into research of aesthetic theory, to conclude forms and modes of creation and form the research of personal creation. (4) Historical research approach: to construct the emotion of personal nostalgia and memory and integrate totems and symbols to convey and dissect the origins of artistic techniques.
The creation of “Nostalgia, Mind-Image, and Ink—The Lingering Memory” utilizes (1) multi-mediums and techniques to produce symbols, totems, and conveyance of semi-concrete and concrete concepts, (2) multiformity of display of multispace, (3) dynamics and transparency to increase emotional intensity of a painting, (4) combination of texture and automatic techniques to convey concept of abstract space, and (5) collage and rubbing to enhance disconnection and metaphor of totems and symbols. Artists are the spiritual engineer who utilize memory and emotion; therefore, yours truly believe that it’s ideal to construct theories and structure of one’s paintings based on the emotion in memory.
參考書目
中文書籍:
李可染 (1988)。李可染畫論 (初版)。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朱光潛 (1987)。美學再出發 (初版)。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劉豐榮 (1997)。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與其教育義涵之研究 (初版)。台北市:文景書局。
吳明清 (2002)。教育研究 (二版十六刷)。台北市:五南書局。
凌嵩郎 (1983)。藝術概論 (八版)。台北市:各大書局。
黃光男 (1992)。藝術為瀾 (初版)。台北市:允晨文化。
何政廣 (1997)。歐美現代藝術 (二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列奧納多•達文西 (1987)。達文西論繪畫 (三版)。台北市:雄師圖書公司。
王秀雄 (1999)。美術心理學 (三版)。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劉思量 (1998)。藝術心理學 (初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6)。後現代美學與生活 (初版)。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呂清夫 (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 (初版)。台北市:炎黃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陸蓉之 (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 (初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鄭祥福 (1999)。後現代主義 (初版)。台北市:揚智文化。
鄭祥福 (1997)。後現代學科與理論 (初版)。台北市:生智文化。
王大用 (1993)。巴黎當代視覺藝術 (初版)。台北市:黎民文化。
李明明 (1993)。古典與象徵的界線 (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余秋雨 (1993)。藝術創造工程 (初版三刷)。台北市:允晨文化。
蔣勳 (1995)。美的沈思 (四版五刷)。台北市:雄師圖書公司。
李長俊 (1980)。西洋美術史綱 (二版)。台北市:李長俊。
蔣勳 (1995)。藝術概論 (初版三刷)。台北市:東華書局。
翻譯書籍:
李長俊譯 (1982)。亞歷山德安著。超現實主義的藝術 (二版)。台北市:大陸書局。
李長俊譯 (1982)。Herbert.Read著。現代藝術史 (初版)。台北市:大陸書局。
李長俊譯 (1982)。Rudolf.Arnheim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 (二版)。台北市:雄師圖書公司。
吳介禎譯 (1999)。Wolf.Dieter.Dube著。表現主義 (初版)。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徐代德譯 (1983)。Has.Sedlmayr著。近代藝術革命 (初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薛絢譯 (2002)。Alberto.Manguel著。意象地圖 (初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薛絢譯 (1999)。Margart.Wertheim著。空間地圖 (初版一刷)。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雨云譯 (1991)。E.H.Gombrich著。藝術的故事 (三版)。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謝君麗譯 (1997)。超現實主義 (初版)。台北市:縱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傅嘉輝譯 (1992)。Eddie.Wolfram著。拼貼藝術之歷史 (初版)。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期刊論文:
黃文三 (1999)。後現代主義的思想及其對德育的啟示。教育研究,7期,19-29。
陳英偉 (2002)。後現代主義的當代意義。國教世紀,193期,1-3。
陳錦忠 (1998)。兒童繪畫發展與符號的關係。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2267 -2291。
徐素霞 (2002)。圖像語言藝術與純藝術之創作探討。美育月刊,91期,1-8。
陳朝陽 (1999)。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教師之友第40卷第1期,34-43。
曹志中 (1998)。鄉土與世界:地理教育的透視。國民教育38卷5期,12-15。
劉唯玉 (2001)。阿美族鄉土文化教材之實施及相關問題研究施—以邦查國小為例。花蓮師院學報13期,203-211。
陳秋謹 (1986)。美術知識與繪畫鑑賞的關係。國教月刊33卷5.6期,1-6。
鄭慧華 (1997)。帕洛克繪畫風格概論(下)。美育月刊,85期,13-24。
謝鴻均 (1996)。人文與藝術創作研究。國教世紀,173期,12-17。
蔡欣達 (2004)。女體、記憶、自療-追尋失落的故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