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靖軒
論文名稱: 市場與清真寺的交會-論義烏伊斯蘭現象
指導教授: 黃倩玉
口試委員: 林長寬
徐斯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中國義烏全球化穆斯林社群跨國伊斯蘭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將探討中國一座完全沒有伊斯蘭傳統的商業都市義烏,在這十年間穆斯林大量出現的過程;我提出的問題是在義烏政府將如何面對這群作為商人而來到義烏的穆斯林?義烏將出現一個不同於中國其他地方,一個自由的伊斯蘭信仰空間嗎?或是中國政府會繼續伸張傳統上對伊斯蘭控管的力量呢?
    義烏市位於中國浙江省,市內現今擁有一座長達四公里的小商品市場。受到這座商品市場的吸引,該市每年迎送外國客商100萬人次,在這樣數量龐大的外商之中,阿拉伯商人是率先進入義烏的,如今也成為該市中最主要的客戶。而中國穆斯林也受到當地的商業機會吸引而來,從阿拉伯文翻譯開始,一步步在義烏發展自己的事業。
    根據田野調查,我發現這群中外穆斯林並非只是來到義烏從商,而是也在積極的宣傳伊斯蘭教。由於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上商貿往來的緊密,一開始政府盡力配合這群阿拉伯商人的宗教需求。但當中國穆斯林逐年增加,政府便開始介入並試圖控制清真寺。在一起對抗政府強制拆除清真寺招牌的事件中,則可以看到中外穆斯林之間的合作;他們來自異地,卻共同關心義烏伊斯蘭教的發展,凝聚這群穆斯林背後的動力是信仰,一種”穆斯林應盡的職責”支撐他們,希望將義烏轉變成一個友善穆斯林生活的都市。面對這一中外穆斯林群體,政府的處理搖擺於開放與封閉之間,和當地的信仰之間形成一種新的緊張關係。
    本研究採取人類學中參與觀察的方法,於2012年10月到2013年1月進行三個月田野調查。再調查期間進入當地中國穆斯林組織”新穆家園”,從上課的過程中理解當地伊斯蘭發展的樣貌,訪談對象除了學員和上課的阿訇外,也包含清真寺內部的人員。另外也進入阿拉伯人所開設的餐廳、咖啡廳以理解觀察他們傳達教義的行為。網路資料分析也是該研究進行的方法之一,試圖從中國最大的漢語穆斯林網站-中穆網的討論關注義烏當地穆斯林對拆牌事件的看法和後續發展。


    謝辭2 摘要3 前言6 第一章 國際義烏8 第一節 一月的某日8 第二節 研究問題11 第三節 商業之都13 第四節 雞毛換糖15 第五節 從換糖走向小商品18 第六節 多元之都21 第七節 小結25 第二章 伊斯蘭在義烏 27 第一節 清真寺與小禮拜點27 第二節 一場主麻禮拜 30 第三節 義烏清真大寺 32 第四節 中外穆斯林的進入35 第五節 義烏伊斯蘭特殊性:不同於傳統回族社群38 第六節 柏慈餐廳:兩個巴基斯坦家庭41 第七節 說故事和送書43 第八節 小結45 第三章 從商業到信仰 47 第一節 新穆家園48 第二節 閒聊50 第三節 義烏穆斯林志願者53 第四節 從商業到信仰 55 第五節 義烏清真寺與穆斯林組織 60 第六節 小結63 第四章 一場拆牌事件 65 第一節 我所見之事件流程67 第二節 政治與清真寺 69 第三節 中穆網 72 第四節 對拆牌的討論 73 第五節 寺管會選舉 76 第六節 衝突當下:舊有緊張關係的延伸79 第七節 義烏穆斯林:從流動到創造81 第八節 小結:新的緊張關係85 第五章 結論87 第一節 總結87 第二節 未盡之事89 參考文獻90

    1.王俊驊,2009。中國工會的發展與變遷:義烏模式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述祖,2009。義烏現象,從中國小商品市場到國際市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3.王宏仁、郭佩宜,2009。“導論: 跨國的台灣,台灣的跨國”。收於”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與台灣的跨國。王宏仁、郭佩宜主編,p1~p34。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4.中國伊斯蘭教簡志,2011。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編,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
    5.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編輯,2011。中國的中東非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中共義烏市委黨史研究室義烏市地方志辦公室,2011。義烏史志。中共義烏市委黨史研究室義烏市地方志辦公室主編。
    7.白友濤,2007。流動穆斯林與大城市回族社區—以南京、上海等城市為例。刊於回族研究期刊68期。P77-84。
    8.佟洵,2008,伊斯蘭教與北京清真寺文化。北京: 中央民族出版社。
    9.林欣慧,2005。物流城鎮的空間發展模式: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崛起。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於仁鋒,2005。中國大陸經濟轉型期政府與市場關係研究-浙江義烏「小商品、大市場」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論文。
    11.馬強,2007。回族特色人才的遷移就業及城市適應廣州市寧夏籍阿拉伯語從業者田野調查。刊於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75期(哲學社會科學板),p18-23。
    12.馬麗蓉,2009。全球化進程中清真寺功能影響研究,刊於回族研究74期。P54-63
    13.作者同上,2011。中東國基的清真寺社會功能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14.高占福,2007。大都市回族社區的歷史變遷—北京牛街今昔談,刊於回族研究66期。P112-118
    15.郭成美,2007。當代番坊的”崛起”—義烏穆斯林社區發展歷程的初步調查,刊於回族研究66期,p119-125。
    16.張成、米壽江,2004。南京回族社區的消失與回族文化傳承的思考,刊於回族研究64期,p54-59。
    17.趙福蓬,2011。品讀義烏,上海人民出版社。
    18.張歷歷,2009。當代中國外交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大出版社。
    19.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2011。中國、義烏非洲產品產銷中心。浙江: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義烏市志編撰委員會,義烏年鑑編輯部編輯,2011。義烏年鑑2010。上海:上海人民大出版社。
    21.義烏市志編撰委員會,義烏年鑑編輯部編輯,2012。義烏年鑑2011。上海:上海人民大出版社。
    22.湯奪先,2006。西北大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若干特點論析—以甘肅省蘭州市為例,刊於民族研究2006年第一期。P31-40。
    23.陸立軍,2008。義烏模式。北京:人民出版社。
    24.楊建新、楊文炯,2001。jamaat: 都市中的獨特社區—以對蘭州市回族穆斯林的調查為視點,刊於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人文會科學版)135期。P40-44
    25.義烏市統計局,2012。今日義烏2012,國家統計局義烏調查隊。
    26.義烏市政府,2008。義烏賓王特色街區綜合整治策化書。
    27.傅統先,1998。中國回教史,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8.簡唯庭,2008。義烏模式-浙江中國小商品城的經濟發展與演變。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
    29.陳洪才,2008。雞毛換糖史話。浙江: 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
    30.Appaduari, Arjun,1996.消失的現代性。鄭義愷譯。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31.Gladney.Dru C,1987. Qingzhen : a study of ethnoreligious identity among Hui Muslim communities in China:Ann Arbor, Mich. : Univ.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32.Gladney.Dru C,1991.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 Mass
    33.Gupta and Ferguson,2002.Beyond Culture: Spac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The Anthropology of globalization, Inda, Jonathan Xavier, Renato, eds.
    34.Hannerz , Ulf,1996.Transnational connections, New York : Routledge
    35.Harvey, David ,2005. 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王志弘譯,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台北:群學。)
    36.John R. Bowen,2004.Beyond Migration: Islam as a Transnational Public Space. in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 J ETHN MIGR STUD , vol. 30, no. 5, pp. 879-894
    37.John R. Bowen,2012.A new anthropology of Isla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8.Maurer, Bill,2002.A fish story: rethinking globalization on Virgin Gorda, British Virgin island, In The Anthropology of globalization, Inda, Jonathan Xavier, Renato, eds.
    39.Naughton, Barry, 2007.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 , combridge, mass: MIT Press
    40.Tsing, Anna, 2002.”Conclusion: The Global Situation,” in The Anthropology of Globalization: a reader, edited byJonathan Xavier Inda and Renato Rosaldo, Malden, MA: Blackwell. Pp. 453-485
    網路資料
    中穆網義烏社區:http://www.2muslim.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7
    義烏政府官網: www.yiwu.gov.cn
    全球之聲:http://zh.globalvoicesonline.org/hant/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