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戴均霖 Dai, Jun-Lin |
---|---|
論文名稱: |
臺灣新世紀女性小說中的「惡女」書寫 ——以成英姝、張亦絢、胡淑雯為研究對象 The Writing of "Evil Girl" in Taiwan's New Century Female's Novels ——Taking Cheng Yin-shu, Zhang Yixuan, and Hu Shuw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
指導教授: |
李癸雲
Lee, Kuei-Yun |
口試委員: |
王威智
Wang, Wei-Chih 劉淑貞 Liu, Shu-J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情慾書寫 、惡女書寫 、性自主權 、後女性主義 |
外文關鍵詞: | Erotic Writing, Evil Woman Writing, Sexual Autonomy, Post-feminism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父權主義的歷史中,「女性情慾」往往被視為不可揭露的、放蕩的象徵,而自二十世紀以來,「情慾書寫」更是被塑造成邪惡的、充滿危險性的存在。隨著時代的變遷,影視文化開始肯定「惡女」的多元面向,它不再被描述為單一、扁平的罪惡,而是更具有自我意識和身體自主權的新時代女性。由於當代文化漸漸肯定「惡女」的自主性,大眾對於「惡女」的解釋及定義越來越繁複、立體,「惡」與「女性」交互的詮釋也顛覆其本來的定義,它們不再被視為純粹的惡,而是試圖找尋自我認同、身體敘述,找尋放蕩中的秩序及縱情中的安放。人們開始瞭解「惡女」所指涉的種種可能,「惡」與「善」的界線漸漸模糊,「惡」之存在是為了解構/解放所有女性之「惡」,超越好/壞女人的定義,同時指向多種性別未來的可能。
在新世紀的臺灣女性小說書寫當中,不再像過往的「情慾書寫」一般有著強烈的父權批判意識,反而是用柔和且強悍的力量,闡釋身體意識、陰性空間、情色、愛慾和「性」語言。本篇論文以張亦絢、胡淑雯、成英姝為觀察對象,以她們的作品《哀艷是童年》(2006)、《愛的不久時》(2011)、《性意思史》(2019)、《再放浪一點》(2020)為例,試圖梳理出當代台灣文學中對於女性身體、慾望、性愛、自主權的書寫與反思,定位出「惡女」書寫在台灣文學史上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patriarchy, "female desire" has often been seen as an undisclosed, promiscuous symbol. Since the 20th century, "erotic writing" has been molded into something evil and dangerou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began to affirm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the "evil woman." She is no longer described as a singular, flat representation of sin but as a new-age woman with self-awareness and bodily autonomy. As contemporary culture gradually recognizes the autonomy of the "evil woman," the public's interpretation and definition of the "evil woman"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multidimensional. The interplay between "evil" and "female" subverts its original definition. They are no longer seen as purely evil but are trying to find self-identity and bodily narratives, seeking order in promiscuity and repose in indulgence. People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various possibilities that "evil woman" refers to, an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evil" and "good" gradually blur. The existence of "evil" is to deconstruct/liberate the "evil" in all women, transcending the definition of good/bad women and pointing to the possibilities of multiple gender futures.
In the writing of Taiwanese female novels in the new century, there is no longer the strong crit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past "erotic writing." Instead, it uses a soft yet strong force to interpret body consciousness, feminine space, eroticism, love, desire, and the language of "sex."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orks of Zhang Yixuan, Hu Shuwen, and Cheng Yingshu, using their works "The Elegance of Childhood" (2006), "Not Long After Love" (2010), "History of Sexual Awareness" (2019), and "Be More Promiscuous" (2020) as examples. It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writing and reflection on female bodies, desires, sexuality, and autonomy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positioning the specificity and importance of "evil woman" writing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一、 文本
(一)本文主要研究對象
成英姝,《再放浪一點》(台北:鏡文學,2020年)。
張亦絢,《愛的不久時》(台北:聯合文學,2011年)。
張亦絢,《愛的不久時》(台北:木馬出版,2020年)。
張亦絢,《性意思史》(新北:木馬文化,2019年)。
胡淑雯,《哀艷是童年》(台北:印刻出版,2006年)。
(二)其他作家作品
林文心,《遊樂場所》(新北:木馬文化,2022年)。
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出版,2018年)。
二、學術專著
毛拉・甘奇塔諾(Maura Gancitano)著,張亦非譯,《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費女性的》(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24年)。
王鈺婷編,《性別島讀:台灣性別文學中的跨世紀革命暗語》(新北:聯經,2021年)。
王曉丹主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新北:大家出版,2019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2003年)。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聞翊均、廖珮杏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台北:時報出版,2023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王紹中譯,《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時報出版,2019年)。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
何春蕤,《好色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文化,1994年)。
何春蕤、丁乃非、甯應斌,《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5年)。
汪民安、陳永國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2003年)。
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著,王敏雯譯,《關於愛的一切》(台北:遠流出版,2022年)。
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著,沈睿譯,《激情的政治:人人都讀懂的女權主義》(北京:金城出版,2008年)。
林芳玫,《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台灣商務,2006年)。
施舜翔,《性、高跟鞋與吳爾芙》(新北:台灣商務,2018年)。
施舜翔,《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新北:八旗文化,2015年)。
珍妮.W.哈帝(Janet W. Hardy),朵思.伊斯頓(Dossie Easton)著,張娟芬譯,《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台北:游擊文化,2019年)。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愛的藝術》(台北:木馬出版,2021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夫曼(Erving Goffman),曾凡慈譯,《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新北:群學出版,2010年)。
張小虹,《女性書寫的逃逸路線:自己的房間》(北京:海豚出版,2012年)。
張小虹,《穿衣與不穿衣的城市》(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
陳明柔,《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台北:女書文化,2010年)。
凱特・曼恩(Kate A. Manne)著,巫靜文譯,《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台北:麥田,2019年)。
凱特・曼恩著,巫靜文譯,《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台北:麥田,2021年)。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2006年)。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著,許恬寧譯,《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台北:時報出版,2019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2001年)。
潘・米得曲(Pam Meecham)、茱莉・席登(Julie Sheidon)著,王秀滿譯,《現代藝術批判》(2003年)。
謝臥龍主編,《知識型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台北:唐山出版,2004年),
羅珊.蓋伊(Roxane Gay)著,婁美蓮譯,《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我不完美、我混亂、我不怕被討厭,我擁抱女性主義標籤》(台北:木馬文化,2017年)。
露西・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此性非一》(新北:桂冠圖書,2005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台北:貓頭鷹出版,2019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經典選讀: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51編》(台北:貓頭鷹出版,2022年)。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帝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2006年)。
三、期刊論文
何春蕤、張家銘,〈“色情世界與色情研究”對談講座記錄〉,《東吳社會學報》第20期(2006年6月)。
吳燕秋,〈西法東罰,罪及婦女—墮胎入罪及其對戰後臺灣婦女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8期(2010年12月)。
呂欣蓓,〈照見性暴力受害者的主體經驗:從個人中心觀點看倖存者中心取向〉,《諮商與輔導》419期(2020年11月)。
李亦芳、程瑞福,〈身體與服飾——「女人味」的感知實踐〉,《運動文化研究》19期(2011年12月)。
李淑君,〈言說之困境與家/國「冗餘者」:論胡淑雯的白色恐怖書寫與政治批判〉《臺灣文學學報》36期(2020年6月),頁53-92。
辛佩青,〈卑賤作祟/邃-論胡淑雯小說〈浮血貓〉中階級、記憶與身體之議題〉《輔大中研所學刊》20期(2008年10月),頁185 – 201。
林運鴻,〈當資本主義邂逅臺灣女人——從階級視角反思當代臺灣小說中的「女性」主題〉,《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1期(2018年12月)。
孫于惠,〈日本現代文学における<悪女>という表象〉(日本:《比較日本文化學研究》第15號,2022)。
康庭瑜,〈「只是性感,不是放蕩」:社群媒體女性自拍文化的象徵性劃界實踐〉,《中華傳播學刊》第三十五期(2019年6月)。
張君玫,〈人類世中的女性主義:立足點、地方與實踐〉《中外文學》第49卷第一期(2020年3月)。
陳育菁,〈芭芭拉・克魯格圖文作品之身體政治與性別意識〉,《藝術評論》第33期(民國106年)。
陳昭如,〈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7期(2010年12月)。
陳音頤,〈羞恥、身體和(女性)他者的凝視:論D. H.勞倫斯《戀愛中的女人》〉,《中外文學》第30卷第9期(2002年2月)。
勞拉・穆爾維(Laura Mulvey)著,殷曼楟譯,〈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1975年。
彭莉惠,〈女性婚外情慾的處境與蘊含〉,《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8期(2004年12月)。
游美惠,〈色情(pornography)〉,《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61期(2012年12月)。
游美惠,〈姐妹情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5期(2011年9月)。
游美惠,〈能動性〉,《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63期(2013年6月)。
劉亮雅,〈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回顧與展望〉,思想編委會編著:《後解嚴的台灣文學》(台北:聯經,2008年)。
魏可風整理,〈如何測量情慾的彎度-談台灣的情慾書寫與分歧觀點〉,《聯合文學》第140期(1996年6月)。劉亮雅、廖勇超、王梅春、周盈秀,〈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33卷1期(2004年6月)。
四、學位論文
王悅詩,〈論九○年代崛起女作家作品中的追尋─以郝譽翔、成英姝和朱少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6年)。
石淑君,〈欲望發酵體——女性身體意象之延伸創作〉(台北: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石淑君,〈欲望發酵體——女性身體意象之延伸創作〉(台北: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江碧芬,〈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2007年)。
吳佳穎,〈女人家:論臺灣新世紀女性小說中的城鄉意識與身體經驗〉(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7年)。
李佳諭,〈惡女電影研究:以電影《惡女花魁》、《控制》、《她的危險遊戲》及《魅惑》為例〉(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廣播電視組,2018年)。
李書嫻,〈以羅蘭.巴特《S/Z》中的解構思想研究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林美娟,〈女性主體論述-台灣現代女性小說的空間想像與身體書寫〉(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2008年)。
林筱娟,〈覆述與複數:張亦絢小說中的性別主體〉(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20年)。
林蜀平,〈社會文化脈絡中女性服裝呈現風格與自我形象之形塑——生命史取向〉(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姚旟荃,〈新世紀的伏流:從黃麗群、周丹穎、洪茲盈、盧慧心看台灣女性小說新面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20年)。
胡媛雅,〈邱妙津、陳雪、張亦絢女同志小說中的性別與空間〉(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康家宜,〈在沒有語言的地方生長語言:論張亦絢小說及「性」的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22年)。
張乃云,〈廖輝英的「外遇」小說研究——兼論八零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家的情慾書寫〉(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泰綾,〈論台灣同志小說中的抒情主體:以吳繼文,林俊穎,張亦絢為討論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張瑜玶,〈張亦絢《壞掉時候》與《最好的時光》中的糾結情感〉(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梁芸嫚,〈「少女」作為方法:論台灣文學中的少女圖景——以李維菁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
陳伶瑜〈九○年代後女性文學的性別跨界操演——以郝譽翔、陳雪、成英姝作品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陳相怡,〈成英姝小說荒誕書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素秋,〈攪擾公、私劃界:從女性主義出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楷瑾,〈胡淑雯小說中的性(別)創傷書寫〉(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22年)。
陳筱筠,〈戰後台灣女作家的異常書寫:以歐陽子、施叔青、成英姝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游雨珊,〈現代人的愛與性——網路約砲現象初探〉(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黃熙茿,〈從美女作家到媒體名人的轉化:以成英姝為例〉(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懿瑩,〈成英姝小說的後現代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潘季筠,〈成英姝《男妲》的性別書寫與扮演〉(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蔡佳真,〈成英姝中、短篇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賴芸騫,〈新世紀台灣女性作家創傷書寫研究-以鍾文音、郝譽翔、胡淑雯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駱玉玫,〈女同志的情慾書寫:以陳雪《惡女書》、《蝴蝶》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羅竹君,〈愛女人的女作家——張亦絢作品析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五、網路資料
Gala嘎拉嬉皮,〈從小丑女、梅菲瑟到甄嬛:東西方惡女形象,誰說了算?〉(來源: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3466,2020年3月9日)。
Sage,〈墮胎議題隱含的厭女症:會墮胎的都是「不潔身自愛」的女人?〉(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489,2019年10月25日)。
Womany Abby,〈「愛女人主義」!2014人人都是性別平權力量〉(來源: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6233,2014年12月5日)。
外出取材,胡淑雯演講紀錄《小說中的壞女人與壞女人的道德世界》(來源:https://vocus.cc/article/6100afd4fd89780001c1cb6d,2021年8月20日)。
伊蓮・秀黎諾(Elaine Sciolino),〈《法式誘惑》:在法國,誘惑是情愛技巧,劈腿則是具意志性的選擇行為〉(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3011,2019年8月13日)。
江鵝,〈我因此在性上,看見自己敗棄舊身崩解僵名的可能——讀張亦絢《性意思史》〉,(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3069,2020年3月24日)。
李屏瑤,〈胡淑雯:小說的本命,該是撼動現實〉(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13,2011年11月8日)。
張亦絢,〈【重點書評】崩壞女神亂紅塵:讀成英姝《再放浪一點》〉(來源: https://www.unitas.me/archives/16960,2020年8月27日)。
端傳媒,〈張亦絢:書寫痛苦不是自我沉溺,而是藝術責任〉(來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122-taiwan-interview-zhangyixuan/,2016年1月22日)。
翟翱,〈成英姝談新小說—因為死亡很近,所以要《再放浪一點》〉(來源: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407,2020年6月5日)。
潘怡帆,〈【重點書評】《性意思史》的啟蒙呼喊:朝向自己的身體,勇敢挺進!〉,(來源:https://www.unitas.me/archives/11144,2019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