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佩君 |
---|---|
論文名稱: |
他們都在說什麼?─國小教室言談分析之研究 A study of what do they talk?-classroom discourse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陳美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1 |
中文關鍵詞: | 教室言談 、參與結構 、互動 |
外文關鍵詞: | classroom discourse, participation structure, interac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他們都在說什麼?─國小教室言談分析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討教室內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言談情形,想要了解教室裡的對話類型及參與結構。藉由進入教室一整天,觀察老師和學生的言談,瞭解教室言談的內容、對話類型以及參與結構,並從中去探索教師的言談風格,瞭解學生的感受。
研究對象是新竹市暖暖國小綠森林班的大樹與小樹,研究時間為九十五學年度上學期。本研究採用質的研究來進行研究,研究者進入教室,以不干擾為原則,利用觀察札記的紀錄與錄音的方式來蒐集資料,以進行分析。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綠森林的言談內容
一、言談內容可分為生活教育和基本能力。
二、大樹重視生活教育先於基本能力。
貳、綠森林的對話類型
一、對話類型是以大樹提問為主要的類型。
二、小樹也可以不透過大樹,自行產生討論。
參、綠森林的參與結構
一、綠森林的參與結構由大樹主導,其中以大樹對全班小樹說話的言談方式最常出現。
二、小樹主動對大樹說話時,有可能會被大樹制止,也可能會進行討論。
肆、大樹的言談風格
一、大樹喜歡分享生活中的道理與故事,建立小樹生活或做人應有的觀念。
二、大樹有自己獨特、慣用的口頭禪。
伍、小樹的感受
一、小樹對於教室言談以正面的感受居多。
二、太常說道理的教室言談,讓小樹覺得有點煩。
關鍵字:教室言談、參與結構、互動
A study of what do they talk?
-classroom discourse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discourse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 and want to understand the discourse type and the participation structure in the classroom. The researcher observes teacher and student's discourse, understands the discourse content, the discourse type as well as the participation structure, and then explores teacher's discourse style and student's feeling by entering the classroom one all day.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a teacher and thirty-two students of the green forest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This research uses qualitative method to collect data for analysis by observations, record and so forth. When the researcher enters the classroom, not disturbing teacher and student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discourse content of the green forest
a: The discourse content divide into the life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capability.
b: The teacher thinks that life education is importance than the basic capability.
Second, the discourse type of the green forest
a: The main discourse type is to teacher’s inquiry.
b: The students have a discussion by themselves.
Third, the participation structure of the green forest
a: The participation structure is always controlled by the teacher, and the main participation structure is teacher to all students.
b: It is able to be arrested or had a discussion by the teacher when students speak something to the teacher by themselves.
Fourth, the teacher's discourse style
a: The teacher likes sharing the reason and the stories in the life, and lets students to have the minds which the person should have.
b: The teacher has her own and unique discourse.
Fifth, student's feeling
a: Students always have positive feelings to their classroom discourse.
b: It is boring to listen to too much reason to student.
Key words: classroom discourse, participation structure, interaction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淑俐(1997)。教師說話技巧-教師口語表達在教學與師生溝通上的運用。台北:師大書苑。
王瑞賢(2003),教室言談與日常言談。收錄於齊力、蘇峰山主編的「市場、國家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分析」,頁99-133。高雄:復文。
王靖芳(2005)。國小教師發問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素錦(2003)。國小英語教學師生言談互動模式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15,p.419-446。
宋在欣(1999)。國民小學啟智班語文課教室言談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p.150。
林琴芳(2001)。師生口語溝通之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芬(2003)。幼兒園教室的言談分析-誰主導了教室的發言。實踐學報,34,p.1-42。
施宜煌(2000)。教師教學語言行為影響學生學習之探討。教師之友,41(5),p.37-42。
孫仲山、李碧娟(1997)。國民中學教學情境中師生語言行為的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4),p.89-100。
翁子明(2005)。是教師權威主導教學活動嗎-以一個國小四年級數學課教室言談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
張玉成(2005)。發問技巧與學生創造力之增進。教育資料集刊,30,p.181-200。
許麗美、許麗玉譯(2001),Haim G. Ginott原著。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親師與孩子的溝通技巧。台北:心理。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金祝(1998)。國小教師教學時非語言行為運用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埩淑(2002)。教室言談在教學上的涵意與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5(4),p.125-140。
陳埩淑(2002)。「課的結構」之研究-以國中三年級歷史科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p.119-144。
陳蓉蓉(2005)。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學習感受探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張佑州(2004)。國民小學五年級教室言談-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黃淮英(1998)。從英語教室互動分析教師言談之功能。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曉瑋(1999)。教室中師生語言互動之研究-以國小補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絹文(2000)。啟智學校語文課教室言談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意真(2003)。國小教室言談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楷茹(2004)。透過教室言談展現數學課堂中資優生的探究思考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巧玲(2007)。友善校園,對誰友善。教育研究月刊,154,p.42-53。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漢菊德、陳正乾譯(1996),Margaret Donaldson原著。兒童心智:從認知發展看教與學的困境。台北:遠流。
蔡其蓁(2006)。聽!誰在說話:教室言談文化的深描詮釋。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3,p.191-208。
蔡敏玲(1993)。從「一堵無法穿透的牆」談起—簡介社會語言學及其對初等教育的啟示。國民教育,34(12),p.15-19。
蔡敏玲(1996)。眾聲喧嘩中,看誰在說話?幼稚園及小學教室互動方式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資料與研究,12,p.2-20。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azden, C. B. 原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台北:心理。
廖美淳(2003)。一個國中特教班語文教室語言互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明長(1997)。課程實施與教室討論歷程的詮釋分析-以國小五年級社會課觀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明長(1998)。教室知識與教室談話。國教學報,10,p.217-248。
鄭肇楨(1989)。心理學概論。台北:五南。
貳、英文部分
Cazden,C.B.(2001).Classroom Discourse: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2end edition). Portsmouth,NH:Heinemann Press.
Malcolm Coulthard(1979).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Edwards A.D. & Westgate D.P.G. (1994).Investigating Classroom Talk. London:The Falmer Press.
Mehan, H.(1979).What time is it,Denis? Asking known-information questions in classroom practice. Theory into Practice, 18(4), 285-294.
Richard Cullen(2002). Supportive teacher talk: the importance of the F-move. ELT Journal, 56(2), 1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