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惠敏
論文名稱: 現代音樂運用在國小音樂欣賞課程設計之研究以德布西、史特拉汶斯基、荀白克的音樂作品為例
指導教授: 陳淑文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現代音樂音樂欣賞
外文關鍵詞: Modern Music, Music Appreci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法,探討現代音樂運用在國小五年級音樂欣賞課程之教學。目的在於探討以「現代音樂」為主軸之國小五年級音樂欣賞教學活動設計模式、學生的反應,以供評估其可行性。研究者並採以質與量化的觀察、蒐集並分析資料、教學個人的省思等途徑,探討學生學習反應、行為的改變與成果等,以及教學者在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與解決方法。研究結果如下:
    一、 以現代音樂為主題的音樂欣賞課程與教學
    (一) 本課程設計以情意和認知的欣賞教學為原則,並利用資訊媒材輔助課程之進行,提供教學的多樣化以充分達成教學之目的。
    (二) 本課程設計的內容以音樂史之演進,音樂故事的背景與視覺藝術的類比性,並依學生認知程度、學生學習經驗運用於各單元中。
    (三) 由學生的學習心得發現,本課程加強學生聆聽的廣度;從學生學習成果發現,現代音樂激發學習興趣與刺激思考及判斷的能力。
    二、 以現代音樂為主題的音樂欣賞教學模式
    模式A-以非音樂因素欣賞教學、模式B-以音樂為本質因素實施之音樂欣賞與教學模式C-與一般教學技術結合之欣賞教學,此三種教學模式在過程中交叉運用,結合遊戲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從實際的體驗、聆聽後的分析討論獲得學習的樂趣,有了學習動機,任何關於現代音樂的欣賞都適合融入課程。
    三、 以現代音樂運用在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之可行性
    研究者以現代音樂進行行動研究過程中藉由自編教材的過程,提昇自我教學設計活動之能力並激勵研究者專業知能的成長;學生對現代音樂產生興趣、學習主動權提昇外,從現代音樂課程獲得「感知」與「認知」的學習,並將現代音樂的學習經驗延續至課外,顯示出現代音樂教學具有推廣的價值。
    「現代音樂」無論是題材或內容形式…等,不但具有豐富的內涵之外,更具教學的價值與意義,故本研究對未來進一步提出展望:
    一、在音樂教學應用上
    現代音樂欣賞的教學內容設計,依照現代音樂演進的時代風格、曲目應具代表性或明顯的音樂概念與適切性;教學活動應注意其遊戲化、趣味化與多元化為主要規劃;現代音樂與視覺藝術有著共通性,應結合其他如多媒體或藝術形式。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繼續研發其他派別的現代音樂或後現代音樂相關研究主題,並且轉換或擴大研究對象年級,還能擴增研究成員,透過協同教學以收互補之效。

    關鍵字: 現代音樂、 音樂欣賞


    Research on Applying Modern Music to the Design of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in Elementary Schools
    ~Using Musical Composition from Debussy, Stravinsky, and Schoenberg as Examples~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by way of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music on the instruction of the fifth grade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to inspect a model with “Modern Music”as the main theme for the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of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at the fifth grade, as well as to observe the responses from the students, and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practice. From thei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observations, the researcher has collected and analyzed data, and employed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behavior changes and outcomes from th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educators during the course of instruction and their method of solut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ed:
    I.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with modern music as the theme and its instruction:
    (i) The principle of this course design is based on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of sentiment and recognition, utilizing informational media as course auxiliary, in hope to provide diversity in teaching and to fully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
    (ii) 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design is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music history, the background of music stories and visual analogy. Each unit is then to be applied according to students’ level of recognition, and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iii) From the students’ learning evaluatio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is course design can strengthen their extent of listening ability. In addition, from th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it was observed that modern music can arous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and stimulate their ability for thinking and making judgment.
    II. Instructional model of music appreciation with modern music as the theme:
    Model A-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based on non-musical factor; Model B-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based on music as the intrinsic factor; Model C-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general instruction. These three types of teaching models were applied interchangebaly, and integrated into games. This way, the students gain interest of learning from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fter listening to the music. Once they are motivated to learn, any materials related to music appreciation can be easily integrated into the course. .

    III.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modern music to the music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During the course of research on modern music,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self-compiled teaching materials has also benefited the researcher to the ability of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and to inspire the growth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om the modern music course design, students have developed interest for modern music, initiative for learning,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of modern music can be extended in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howing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ng the value of modern music instruction.
    In respect of “modern music”, not only does its materials or the style of its content possesses rich sophistication, it also represents much instruction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has further proposed the prospect into the future:
    I.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sic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style of modern music evolution and in regards to the design of th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for modern music appreciation, each piece should represent or clearly show its musical concepts and appropriateness. As for the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their quality, entertainment level, and diversity should be the primary focus. However, since modern music does share in common with visual arts, it is suggested to be combined these, such as through the use of multimedia or artistic presentations.
    II.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vestigation of related research topics in other categories of modern music or post-contemporary music should be continued. In addition, the experiment objects should be altered or expanded. The number of the research staffs can also be increased, since it would compliment this study through coordination with other educators in the field.

    Key words: Modern Music, Music Appreciation

    目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3 第四節 名詞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二十世紀現代音樂(twentieth-century music 發展概述5 第二節 音樂欣賞的教學理論基礎 12 第三節 現代音樂在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之面面觀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37 第三節 研究方法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38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8 第四章 教學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教學設計之理念 41 第二節 教學材料的蒐選與單元主題的形成 45 第三節 「現代音樂運用在國小音樂欣賞」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模式 60 第四節 教學單元之實施 64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80 第一節 學生學習成果分析與討論 82 第二節 綜合討論 15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72 第一節 結論 172 第二節 建議 177 參考文獻 179 中文書目 179 英文書 183 附錄1 現代音樂欣賞課程教案設計 184 附錄2 現代音樂系列 「牧神的午後」194 附錄3「牧神的午後」賞析 196 附錄4「春之祭」 空間與時間的對話 198 附錄5「春之祭」 追逐節奏的遊戲 199 附錄6「春之祭」賞析 201 附錄7「華沙的劫後餘生」 音樂家的心情故事 203 附錄8「華沙的劫後餘生」 音名密碼-排列組合 204 附錄9「華沙的劫後餘生」 一句台詞的戲劇 205 附錄10「華沙的劫後餘生」 我們的魔術方塊 207 附錄11「華沙的劫後餘生」賞析 208 附錄12 現代音樂系列欣賞課後問卷 210 附錄13 導師調查問卷 211 表次 表1 國小新舊音樂課程標準欣賞教學目標對照表 26 表2 國小82年音樂課程標準與九年一貫藝術與 人文領域課程目標對照表 27 表3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規定要素與增補之要素 42 表4 「牧神的午後」樂曲段落及曲式分析 47 表5 「春之祭」樂曲分析 51 表6 「華沙的劫後餘生」配器分析 56 表7 「華沙的劫後餘生」段落分析 57 表8 音樂欣賞教學實施模式 62 表 9 現代音樂欣賞主題編選教材 63 表10 各單元運用之教學模式 64 表11 預試教學進度表 65 表12 A1-1 學生對於印象派繪畫的理解程度研究 69 表12 A1-2 學生對於印象派繪畫質性敘述 70 表12 A2-1 學生對於印象樂派德布西的理解程度研究 71 表12 A2-2 學生對於印象樂派德布西教學模式質性敘述 72 表12 A2-3 學生對於現代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調查73 表12 A5-1 學生對於象徵詩與音樂共通性的理解 77 表13 現代音樂實驗教學進度表 80 表14 A1 「和太陽追逐」學生學習心得分析結果94 表14 A2 「當德布西遇上莫內」學生學習心得分析結果 95 表14 A3 「音符、色彩大風吹」學生學習心得分析結果 96 表14 A4 「牧神的午後」學生學習心得分析結果 97 表15 A1 「音符、色彩大風吹」學生自評結果分析 99 表15 A2 當德布西遇上莫內學生自評結果分析 100 表15 A3 「音符、色彩大風吹」學生自評結果分析 101 表15 A3-1 德布西鋼琴小品賞析質性心得描述部分摘錄102 表15 A4 「牧神的午後」學生自評結果分析 103 表16 B1- 「時間與空間的對話」學生學習心得分析結果115 表16 B2 「追逐節奏的遊戲」學生學習心得分析結果 117 表16 B3 「春之祭」賞析學生學習心得分析結果 118 表17 B1 「時間與空間的對話」學生自評結果分析 119 表17 B2 「追逐節奏的遊戲」學生自評結果分析 120 表17 B3 「春之祭」賞析學生自評結果分析 121 表18 C1 「音樂家的心情故事」學生學習心得分析結果 143 表18 C2 「音名密碼-排列組合」學生學習心得分析結果144 表18 C3 「變臉遊戲&一句台詞的戲劇」 學生學習心得分析結果145 表18 C4 「華沙的劫後餘生」學生學習心得分析結果 147 表19 C1 「音樂家的心情故事」學生自評結果分析 148 表19 C2 「音名密碼-排列組合」學生自評結果分析149 表19 C3 「變臉遊戲&一句台詞的戲劇」學生自評結果分析150 表19 C4 「華沙的劫後餘生」 賞析學生自評結果分析151 表20 「牧神的午後」教學模式修正參考 156 表21 「春之祭」教學模式學生反應 157 表22 「華沙的劫後餘生」教學模式學生反應 159 表23 現代音樂欣賞課後心得綜合分析 164 表24 現代音樂訪談紀 165 表25 導師調查問卷 170 圖次 圖1 研究架構與流程 36 圖2 現代音樂課程雙向聯繫表 43 圖3 德布西-「牧神的午後」教材內涵分析 49 圖4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內涵 54 圖5 荀白克-「華沙的劫後餘生」之內涵分析59 圖6 「現代音樂」教學設計發展模式 61 圖7 「詩中有畫 畫中有」聲學生學習單 76 圖8 比較其他時期與印象時期畫作的不同84 圖9 介紹德布西生平87 圖10 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 92 圖12 學生透過分類的樂器群,設計自己的演奏方式體驗 「變態拍子」及重音位置改變後的效果 109 圖13 欣賞表現主義畫家的作品 126 圖14 各小組討論音列的排列方法,並將完成的小曲 在鋼琴上試奏132 圖15 學生模擬十二音列創作的小曲 133 圖16 學生們自告奮勇地想要上台表現 135 圖17 四格漫畫的戲劇表演 136 圖18 四格漫畫的戲劇創作 137 圖19 真真正熱心地指導大家 168

    中文部分: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台北:全音樂譜出版。
    王櫻芬著(1994)。進入古典音樂欣賞的國度-談音樂欣賞教學。國教之友,46(1),47-50。
    朱秋華著(2002)。西方音樂史。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
    庄曜著(2000)。探索與狂熱-現代音樂西方藝術。大陸:東方出版中心。
    吳舜文著(2000)。流動的意象-從音樂欣賞課程談海洋主題相關之教學規劃。美育
    No.116。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吳舜文(民84):淺論一般音樂設計。中等教育,46(4),44-55。
    吳秋琴(1993)。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瑾著(2004)。西方音樂-從現代到後現代。大陸:上海音樂出版社。
    宋瑾譯,庫斯特卡著 (2002)。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大陸:人民音樂出版社。
    肖复興著(2003)。音樂欣賞十五講。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政廣主編(1996)。世界畫家全集-莫內- C.O.Monet,印象派會畫大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吳佳錦著(1997) 。從西元1995年後的西方藝術音樂論現代音樂教育的趨勢。中等音樂教育,48(1),96-98。
    林小玉(1997)。二十世紀音樂與音樂欣賞教學。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林公欽主編),世紀末的回顧-二十世紀音樂與音樂學研討會論文集(111-125)。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邱垂堂(民74)。國民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探討。國民教育,26(4),18-21。
    邱垂堂著(1992)。音樂欣賞講義。台北:國立台北師院。
    林明慧著(1990)。音樂欣賞。教師天地,48,36-39。
    林勝儀(1986)。西洋音樂史-印象派以後。台北:天同出版社。
    邵義強著(2000)。現代樂派樂曲賞析。台北:錦繡出版。
    林炎旦著(2001)。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領域共同能力指標分析。國民教育,
    42(2)29-36。
    姚世澤著(2002)。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洪顯祖著(1977)。近代西洋音樂思潮。台北:天馬出版社。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姚□璐著(2000)。二十世紀作曲技法分析。大陸:上海音樂出版社。
    馬清著(2000)。二十世紀歐美音樂風格。台北:揚智文化。
    殷玉瑾(1995)。多元化音樂欣賞對高中音樂行為心理影響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惠宗著(1998)。二十世紀音樂的理論-從貝多芬到後現代。台北:小雅音樂有限公司。
    曹理、何工著(2000)。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大陸:上海音樂出版社。
    馮芸編著(2001)。歐洲音樂名著賞析。大陸:蘇州大學出版社。
    張□愷(2001)。國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
    究所碩士論文。
    崔光宙(1993)。音樂學新論。台北市:五南。
    康謳著(1963)。音樂教學研究。台中師範專科學校。
    康謳主編(1974)。大陸音樂辭典。台北市:大陸書店。
    陳桂燊著(1997)。印象派的音樂與繪畫。國教世紀,174,50-52。
    陳淑文著(2004)。二十世紀音樂與奧福教學實務初探。國教世紀,210,11-24。
    許麗雯編(2004)。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名作Ⅲ。台北:高談文化。
    許鐘榮主編(2000)。古典樂400年-現代樂派的大師。台北縣:錦繡出版社。
    郭美女著(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五南出版。
    陳友新著(1979)。音樂教學法。台北:樂韻。
    陳郁秀等著(2000)。藝述欣賞課程教師手冊-中學音樂篇。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陳琳琳譯,Harold C. Schonberg著 (1993)。現代樂派。台北:萬象出版。
    陳美鸞等譯,Roger Kamien著 (2002)。音樂-認識與欣賞。台北:麥格羅希爾股份
    有限公司。
    張嘤嘤譯,Anthony Storr著 (1998) 。音樂與心靈。台北:知英文化。
    郭木山著(1998)。親愛的,我把音樂欣賞變活了-國小音樂欣賞教學探討與實例。國
    教輔導,37(6) ,85-89。
    國立編譯館主編( 1985)。音樂科教學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黃光雄主編(1988)。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曾毓芬著(2003)。二十世紀音樂在通識課程教育音樂欣賞課中的應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之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52。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彭宇薰著(2003)。音樂與繪畫類比性之探索-論德布西之象徵主義風格。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0,187-201。
    彭宇薰著(1999)。音樂與繪畫類比性之探索-談表現主義之荀白克與孟克。美育,No.103,6-8。
    游添富著(2003)。美術與音樂的表現主義-康丁斯基與荀白克。議藝份子,5,181-195。
    楊佩仁著(2001)。音樂史與欣賞。台北:美樂出版社。
    葛利菲斯著,林勝義譯(1998)。現代音樂史。台北:全音樂譜出版。
    熊思音著(1994)。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新探。復興崗學報,51,113-133。
    管建華、喬曉冬譯,邁克爾 L 馬克著 (1991)。當代音樂教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劉志明著(1988)。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大陸書局。
    劉燕倫著(1997)。國小新音樂欣賞課程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7,73-84。
    劉燕當譯,Aaron Copland著(1986)。怎樣欣賞音樂(第8版)。台北市:樂友書房。
    劉秀枝著(2003)。單元主題中幼兒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淑如著(2003)。論德布西音樂的視覺印象。勤益學報,21(1),389-409。
    鄭芳靖著(1997)。樂教新盼文集: 分享音樂教育的新觀念,新方法及好素材。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方靖著(1997)。與小豆芽共舞-從一則實例探討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國教之友,49(3) ,18-23。
    蔡盛通著(2003)。音樂欣賞新論。台北:樂韻出版社。
    潘皇龍譯,黎翁斯坦著 (1986)。音樂的結構與風格。台北:全音樂譜出版。
    潘皇龍(1987)。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謝嘉幸、楊燕宜、孫海編著(1999)。德國音樂教育概況。大陸:上海教育出版
    社。
    蕭慶瑜著(2000)。二十一世紀西方音樂的發展趨勢。載於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新趨勢-國際音樂研討會論文集,77-92。臺北市:北市師院。
    蕭而化著(1953)。現代音樂。台北:中華文化出版。
    鍾子林編著(1991)。西方現代音樂概述。大陸:人民音樂出版社。
    謝鴻鳴著(2003)。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台北:鴻鳴-達克羅世藝術顧問有限
    公司。
    謝斐紋著(2003)。古典音樂面面觀之音樂教學新策略。美育No136,91-96。
    羅忠榕主編(1997 )。現代音樂欣賞辭典。大陸:高等教育出版社。
    羅小平、黃虹著(1989)。音樂心理學。大陸:三環出版社。
    蘇慧文(1997)。兒童發展與兒童音樂教育-從皮亞傑的階段理論看兒童音樂教育之實施。高市文教,59,54-57。
    蘇同右譯,約翰夫 馬吉利著 (1989)。當代音樂介紹。台北:譯者自行出版。
    曹光平著(1996)。音樂的變革與傳播。http://www.ccnt.cn/music/xslt/lt.htm?file=40
    陳怡靜著(2004)。二十世紀音樂。http://musizieren.myweb.hinet.net/ouk/ap_05.htm
    許海峰著(2004)。"現代"的理由。http://www.philhar-review.com/files/WEND/modern.htm
    《電視批判》欄目專稿(2004) 。如何感受和理解西方現代音樂。
    http://202.108.249.200/tvguide/tvcomment/wtjj/xzlz/9693.shtml

    外文部分:
    Charlotte M. Cross & Russell A. Berman (2000).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ideas in the works of Arnold Schoenberg. New York : Garland Publishing, Inc.
    Felix Aprahamian & Wilfrid Mellers (1990). Heritage of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ger Kamien (1992). Music an Appreciation. New York: Mc Graw-Hill.
    Mark L. M. (1978). 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 : Schirmer Books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