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淑貞
lidia.huang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智慧資本之研究
The analysi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contents of pupil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謝金青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德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實習教師智慧資本國民小學
外文關鍵詞: intellectual capital, pupil teachers, elementary school.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從智慧資本之範疇,植基於D. Ulrich的智慧資本觀點,以國民小學實習教師為對象,嘗試分析解構智慧資本之內涵。
    研究的開始來自於對相關文獻的回顧與評析,並以之完成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智慧資本調查問卷」,採用Likert式五點量表。
    本研究係以新竹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93學年度輔導之國民小學實習教師為研究對象,計發出655份問卷,回收578份,回收率88%;其中有效問卷566份,可用率98%。問卷調查得到初步研究結果後接續進行訪談,成功訪問了5位實習教師。研究期間自93年7月至94年5月止。
    本研究所得量化資料並應用SPSS for Windows11.01版之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研究發現:
    一、國民小學實習教師之智慧資本內涵得分,專業的認同層面為3.54分;知識共享層面為3.89分;公平與投入層面為4.38分;教育專業知能層面為4.45分;教學自主與班級經營層面為4.33分;發展與成長層面為4.28分。就五點量表相對地位分析,都趨近於同意或高於同意之水準。顯示國民小學實習教師之智慧資本內涵相當不錯。
    二、「專業的認同」、「知識共享」、「公平與投入」、「教育專業知能」、「教學自主與班級經營」以及「發展與成長」等層面適合作為評斷實習教師智慧資本高低之向度指標。
    三、男性、師資班畢業、實習半年、實習低年級、大學學歷等背景之實習教師,對整體智慧資本內涵之認同度較高。
    四、不同性別、師資培育管道及實習期間之國小實習教師所認知的智慧資本內涵在不同層面間有差異。不同實習年段、不同學歷之實習教師所認知的智慧資本內涵在各層面間並無顯著差異。
    五、受測者個人背景變項對「智慧資本內涵」沒有聯合預測效果。
    本研究最後並以研究結果為推導基礎,提出對師資培育機構、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intellectual capital perception of pupil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based on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viewpoint proposed by D. Ulrich.

    This study started from the reviews of related literatures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learn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for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n designe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 instrument of this study was a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adopting Likert scale -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perception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situation of pupil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samples consisted of 655 elementary school pupil teachers under counseling of Hsin-Chu Teachers College. The return rate is 88%. After discarding ineffective samples, there are 566 effective samples。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SPSS Window 11.01 statistic software tool. Followed afte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5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he whole research period started from July, 2004 and ended in May, 2005.
    The main conclusion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Overall pupil teacher’s perception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reached in average or even above average level.
    2.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Knowledge Sharing”, “Fair and Involvement”, “Educ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utonomy” and “Development & Growth” are appropriate indexes to evaluate pupil teachers’ perception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3. The following 5 groups have higher identification on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1) Male.(2)Formal teacher training graduated.(3) Half-year practical training.(4)Practical training on lower-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5)Bachelor degree.
    4. Pupil teacher’s training channel and gender partially reach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vel. Pupil teachers’ training period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doesn’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vel in their perception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5. In ”personal background” aspect, analysis showed no regression to pupil teachers’ perception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Based on abov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t the end this study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raining channels, pupil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名詞釋譯…………………………………………5 第三節 待答問題…………………………………………7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智慧資本的定義與發展……………………… 11 第二節 智慧資本的內涵與衡量……………………… 19 第三節 實習教師智慧資本之內涵…………………… 33 第四節 實習教師專業發展現況……………………… 45 第五節 實習教師智慧資本之相關研究………………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3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8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87 第一節 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智慧資本內涵分析……… 8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智慧資本之差異分析 89 第三節 國民小學實習教師背景變項之預測力分析…115 第四節 訪談結果的分析………………………………123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135 第一節 綜合討論………………………………………135 第二節 結論……………………………………………151 第三節 建議……………………………………………153 參考文獻 ……………………………………………………157 附錄一 學者專家審查問卷…………………………………163 附錄二 調查問卷專家意見彙整……………………………169 附錄三 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智慧資本內涵調查問卷………171 附錄四 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智慧資本訪談題綱……………173 附錄五 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智慧資本訪談逐字稿…………175

    毛榮敬(2004)。國民小學智慧資本探索性之研究。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雅玄(1996)。教師組織承諾之理論分析。教育資料文摘,225,頁172-189。
    朱武智(2004,10月14日)。流浪教師三萬人師資培育大刀砍。
    中時電子報。http://tw.news.yahoo.com/041011/19/123nv 。
    江秋玫(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踐行關係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1-30)。台北:師大書苑。
    吳佩昇(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思華、黃宛華、賴鈺晶(1999)。智慧資本衡量因素之研究-以我國軟體業為例。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3,頁591-604.
    吳鑑芝 (2003)。 智慧資本與公司價值之攸關性探討。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宋偉航譯(1998)。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Thomas A.
    Stewart原著)。台北:智庫。
    李自平(2001)。我國醫療產業智慧資本之衡量。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合譯(2002)。組織行為學(Stephen P. Robbins原著 )。台北:華泰。
    李茂興、余伯泉合譯(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
    李新鄉(1993)。國小教師教育專業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崇儒(1997)。我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型態之探討師。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大容譯(1999)。智慧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Edvinsson L.&Malone M.S.原著)。台北:麥田。
    林季蓉譯(2001)。智慧資本=能力×承諾(Dave Ulrich原著)載於張玉文、林佳榮、林季蓉等譯,知識工作者必備手冊(頁35-64)。台北:天下遠見。
    林良陽 (2002)。 衡量研發機構智慧資本之研究---以工研院光電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燦螢(2001)。智慧資本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強華(1989)。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研所集刊,30,頁113-133。
    莫菲譯(1999)。無形資產致勝策略:微軟、網景、昇揚等成功企業的新財富(Karl Eric Sveiby 原著)。台北:圓智文化。
    張幼華(2004)。應用智慧資本觀點於軍事教育指標之研究-以國防大學為例。國防管理學院國防財務資源研所,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恩菱(2004)。智慧資本評量指標之建立—以資訊服務業為例。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99)。師資培育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中等學校、國民小學教師教育學程科目及學分審核原則。http://www.edu.tw/moerscshare/report/ps1.htm
    莊子雯(2002)。 智慧資本衡量指標之研究--以我國IC設計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郭家蓉(2002)。智慧資本衡量模式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玉玲(1999)。組織內人力資源的蓄積-智慧資本管理之觀點。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伯璋、謝文全(1994):中等學校教師修習教育專業科目及其學分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陳依蘋(1999)。「知識管理的建立與挑戰」,會計研究月刊,169 ,
    頁15-19,。
    陳和銳(民92)。企業智慧資本之影響因子研究--以我國上市機電類
    股為例。逢甲大學工業工程學所,未出版,台中。
    陳美玉(1999 )。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純(2001)。資訊科技投資與智慧資本對企業績效影響之研究。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純玲 (2003)。知識移轉對企業智慧資本影響之研究-以資訊系統導入為例。 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陸永旭(2002)。政府部門智慧資本指標發展之研究--以我國審計單
    位為例。國防管理學院國防財務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栗萱 (2003)。智慧資本與經營績效關聯性之探討--以我國資訊產
    業為實證對象。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程家雄(2004)。衡量科技研發單位智慧資本之研究─以中山科學研
    究院為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黃文三(1996)。教師的教色、責任及教學行為。高市文教,58,50-56。
    黃坤錦(1992)。各國教師專業之比較研究。載於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論文集(下)(頁617- 637)。台北:師大書苑。
    黃宛華(1998)。資訊服務智慧資本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明宏(2004)。智慧資本的實證研究-以汽車產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國隆(1986)。中學教師的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政治大學學報,53,頁55-84。
    楊國賜(1992)。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地位。現代教育,7(2),頁15-21。
    葉貞江(2003)。台灣地區中小型製造業智慧資本衡量與管理之探討。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佳芳(2003)。公部門智慧資本衡量指標之研究:以臺中市戶政事
    務所為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劉春榮(1997)。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承諾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2,頁85-95。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蔡佩君 (2003)新創事業的智慧資本建構與管理— 以某生醫工公司參與BOO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東傑譯(2002)。大象與跳蚤:預見組織與個人的未來。(Charles handy原著)。台北:天下文化。
    謝瑞榮(1999)。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慧音(2004)國小教師對學校智慧資本狀況之知覺研究。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鍾啟泉(2001)。教師研修的模式與體制。全球教育展望,7,頁4-11。
    顏國樑(2002)。教育法規。高雄:麗文文化。
    羅清水(1998)。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進修制度-談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國教天地,130,頁43-48。
    饒見維(1997)。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教育革新。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頁40-67)。台北:師大書苑。
    饒見維(1998)。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Aranya, N. & Ferris, K. R. (1984). A reexamination of accountant’s
    organizational-professional conflict. The Accounting Review, 54(1), 1-15.
    Bontis, N.(2001).Assessing knowledge assets: A review of the models
    used to measure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3(1),41-60.Retrieved August 5,2002,from
    http://www.business.mcmaster.ca/mktg/nbontis/research.htm
    Brooking, A. (1996). Intellectual capital:core asset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enterprise. UK: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
    Herzlinger, R. E. (1996).Can public trust in nonprofits and governments be restored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34(3/4),97-107.
    Kaplan, R. S. and Norton, D. P. (1992).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0(1/2):71-79.
    Kaplan, R. S. and Norton, D. P. (1996a). The balanced scorecard :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plan, R. S. and Norton, D. P. (1996b).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1/2), 75-85.
    Kennedy, M., & Barnes, H. (1994).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J. N. Mangieri & C. C. Block, (Eds.). Creatingpowerful thinking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verse erspectives.(pp.196-212). Harcourt Brane College.
    Lepak,D. and Snell,S. (1999).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trash, G. (1996).Dow’s journey to a knowledge value management cultur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4(4),365-373.
    Rosenholtz , S. J. (1989). Workplace conditions that affect teacher quality and commit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9(4), 420-439.
    Roos, J. (1998).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Long Range Planning, 31(1), 150-153.
    Roos, J., Roos,G., Dragonetti N.,and Edvinsson, L.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Navigation in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veiby, K. E.(2001c).Methods for measuring intangible assets. Retrieved
    April 11,2002,from
    http://www.sveiby.com/articles/IntangibleMethods.htm
    Sheldon, M. E.(1971) . Investments and involvement as mechanisms producing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 143-150.
    Taylor, L. E. (1988). Professional commitment:The influence of the processso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elected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inCanadian social work.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