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昀暄
Lai, Yun-Hsuan
論文名稱: 「教學卓越」金質獎方案內容分析之研究
Prize-Winning Scheme Content Analysis of Gold Medal "Eminent Teaching"
指導教授: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 林和春
Lin, Ho-Chun
黃美鴻
Huang, Mei-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方案成效教學策略教學卓越金質獎團隊經營
外文關鍵詞: Prize-winning of Gold Medal Eminent Teaching, scheme effectiveness, teaching strategies, team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使學生能有因應社會之能力,具備未來社會之需求,教師如何運用教學轉化、落實在課程實施上,將有賴學校團隊研發創新教學方案,因此在不斷的精進的過程中,可見教學卓越方案之重要性。本研究設計以2014-2018教學卓越金質獎得獎學校之方案資料為基礎,旨在探究教學方案之領域與議題分佈、團隊經營模式、教學策略、方案成效,以及在十二年國教新課程綱要總綱三面九項之呈現。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以及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討論。
    茲將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壹、國小教學卓越金質獎方案,在學習領域方面多為藝術、自然與綜合;於議題探討方面,則以資訊與環境居多。
    貳、團隊經營在願景目標與團隊互助都是不可或缺的。
    參、金質獎得獎學校多數採取創新的方式,促進師生教與學的愉快氛圍。
    肆、在家庭、學校、社區三方共同創新與努力下,可讓學生在未來更有自信。
    伍、將自發、互動、共好融入於方案中,可建立學生應有的素養。
    最後,針對教育部與評審、參加學校及研究者提出務實之建議,並作為參考之用。


    With the purpose of students acquiring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the needs of future society, as a teacher, how to apply to transfer teaching into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will rely on the school team to innovate new teaching schemes. Therefore, the significance of Eminent Teaching schemes can be seen in the progres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research design based on the data of prize-winning scheme of Gold Medal “Eminent Teaching” from 2014 to 2018.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field and topic distribution of teaching schemes, team management model, teaching strategies, scheme effectiveness, and the present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nine issues of 12-Year Basic Curricula. This study adopte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data.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listed as following:
    1. The elementary school Gold Medal Eminent Teaching Schemes mostly focused on art, science and integrated activities in the learning perspective and based on inform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topic discussion perspective.
    2. Both visionary goals and team mutual assistance are indispensable in team management.
    3. Gold Medal prize-winning schools mostly adopted innova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pleasant atmosphere of teacher-studen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4. With the joint innovation and efforts of the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students can be more confident in the future.
    5. Integrate taking the initiative, engaging the public, seeking the common good into the schemes can establish core competence.
    Finally, provid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viewers, participating schools, and researchers, and serve as referenc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教學卓越獎創辦背景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團隊經營、教學策略與方案成效 19 第三節 團隊經營、教學策略與方案成效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59 第四節 資料處理 6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5 第一節 領域與議題之分析與探討 65 第二節 團隊經營之分析與探討 68 第三節 教學策略之分析與探討 71 第四節 方案成效之分析與探討 73 第五節 團隊人數之分析與探討 77 第六節 十二年國教新課程綱要總綱三面九項之分析與探討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89 壹、中文部分 89 貳、英文部分 93 附錄 95 附錄一 教學卓越金質獎方案內容分析登錄表 95 附錄二 領域內容登錄說明 97 附錄三 議題內容登錄說明 98 附錄四 團隊經營內容登錄說明 100 附錄五 教學策略內容登錄說明 101 附錄六 方案成效內容登錄說明 102

    壹、中文部分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教師之友,45(3),85-93。
    吳貞儀、許瑛玿、張文馨、方素琦(2017)。社會性科學議題線上教學模組對高中生多元面向決策的影響。數位學習科技期刊,9(3),69-94。
    吳裕聖、曾玉村(2011)。鷹架式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童生物文章的閱讀表徵與情意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1),1-23。
    李宜芳(2018)。教學卓越金質獎社群運作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景峰(1993)。技職教育的新利器-模組化教學。技職雙月刊,13,41-46。
    李隆盛(1994)。工藝教材教法新趨勢:模組化的課程設計與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載於李隆盛(主編),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pp.317-341)。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暉(2016)。原住民國小科學教師之多元文化專業發展。科學教育學刊,24(S),437-459。
    李熌吟(2000)。教育百科:教學策略【討論群組】。取自https://reurl.cc/D1KNGd
    沈翠蓮著(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周新富(2018)。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林文端(2000)。模組。取自https://reurl.cc/W4Aelx
    林生傳(1995)。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別化教 學。臺北市:五南。
    林吟霞(2018)。運用德國「工作站學習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課程與教學,21(2),1-32。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志成(2018)。行動智慧對未來教育發展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21(2),101-118。
    林志成(主編)(2012)。特色學校經營的困境、發展策略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孟郁、鍾武龍、張月霞、李哲迪、陳穎儀(2013)。高中教師在創新科學課程專業學習社群中的發展歷程。科學教育學刊,21(1),75-96。
    林進材(2006)。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邱漢誠(2013)。獎酬誘因、成員信任與知識分享之關聯 ―部門做為調節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2),21-43。
    孫敏芝(2010)。國小教師團隊合作文化的雙面向探討-以發展學校願景爲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17-140。
    秦夢群(2007)。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高博銓(2014)。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實踐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所)簡報檔。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核心素養工作圈(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
    張春興(201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景媛、鄭章華、范德鑫、林靜君(2012)。「教師學習社群」發展對話式形成性評量實務及其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3),717-734。
    張臺隆、王金國(2015)。讓我們看見「有效教學」的老師和學校。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104-106。
    張錫勳(2017)。一堂有效教學的課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9,67-71。
    教育部(2017)。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評選及獎勵要點。
    梁金都、林明地(2015)。國小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以發展學校集體智慧的策略。教育研究集刊,61(3),1-46。
    陳佩英、曾正宜(2011)。探析專業學習社群的展化學習經驗與課程創新行動--活動理論取徑。教育研究集刊,57(2),39-84。
    陳建志(201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兼論理念學校與教學卓越獎之助益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3),69-106。
    陳惠如(2016)。探究國小學童在PBE課程模組中的學習成效-以「愛美麗昆蟲」課程模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雅慧(2016-10-17)。為什麼老師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工作。親子天下【線上論壇】。取自https://reurl.cc/XXZOYe
    陳劍涵(2015)。翻轉教育2.0導讀。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190-195。
    喬雪峰、黎萬紅(2017)。外在規限和專業自主張力下的教師合作。教育學報,45(2),85-106。
    游政男(2017)。中小學生紀錄片教學模組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游源忠、張菽萱、吳清山(2015)。服務學習融入高中綜合活動課程的統整設計與實施之實務探討-以某國立高中為例。中等教育,66(2),126-149。
    黃玥琪(2017)。以在地資源發展課程模組進行營隊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金雁(2017)。從教師角度研究教學策略在信譽良好學校 及信譽不良學校的實施及有效性。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5(1),79-107。
    楊景盛、林素華、王國華、黃世傑(2010)。認真遊戲課程模組發展與評估—以人體內分泌系統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4(1),199-232。
    廖經益、翁瑞鋒、曾憲雄、陳明溥(2012)。以擬題活動作為教學策略提升重修班學生學習的動機。數位學習科技期刊,4(2),63-81。
    熊瑞梅、蘇碩斌(2011)。《台灣社會學會研究倫理守則》草案。臺灣社會學會通訊,72,6-12。
    劉名峰(2020)。競爭型計畫與高等教育機構校務運作之研究—以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潘致惠(2020)。行動智慧導向的校長課程領導與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潘慧玲(2018)。完形理論於藝術才能班水墨畫教學模組發展之應用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竣玄(2003)。模組化生活科技教學設計。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2),53-65。
    鄭瑞洲、洪振方、黃台珠(2013)。採用多元教學策略的非制式奈米課程對國中生情境興趣之促進。教育實踐與研究,26(2),1-8。
    鄭瑞洲、洪振方、黃臺珠(2016)。透過情境興趣教學策略促進高一學生之遺傳學學習。科學教育學刊,24(2),115-137。
    蕭富元(2011)。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天下雜誌,384。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2870
    謝秀煌(2011)。同儕互動回饋策略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木球學習成效與動機之研究。體育學報,44(1),131-144。
    謝麗君(2018)。我國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評估—以科技校院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鍾莉娜(2015)。原住民學校教學卓越團隊教師專業增能之重要因素探討-以得勒樂卡潛能開發團隊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季刊,8(2),1-31。
    羅美惠、張美玉、葉孟考(2016)。國小奈米科技教學策略。科學教育學刊,24(3),275-297。
    蘇志揚(2018)。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綜合活動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貳、英文部分
    Borich, G. D. (1990).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Columbus, OH: Merrill.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Borich, G. D., Kash, M. M., & Kemp, F. D. (1979). What the teacher effective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teaching practices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5497)
    Haigh, N., & Katterns, B. (1984). Teacher effectiveness: problem or goal for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4, 23-25.
    Hill, F. H. (1991).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ive practices, content knowledg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teach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8565)
    Jayne, M. (2005).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aszlo, B. (2015). The five keys to a successful Google team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five-keys-successful-google-team-laszlo-bock?trk=pulse-det-nav_art
    McBer H. (2000). Research in to teacher effectiveness: A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McCormick, W. J. (1979). Teacher can learn to teach more effectivel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7(1), 59-62.
    McHaney, J. H., & Impey, W. D. (1992). Strategies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sing a clinical supervision model. TN: Knoxvill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4 268)
    Money, S. M. (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Humber Coll. North Campus., Ontario: Etobicok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056)
    O’Neill G. P. (1988).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3(1), 162-185.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 Hill.
    Rosenshine, B. V. (1983). Teaching functions in instructional progra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335-351.
    Rosenshine, B. V. (1986).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explicit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83, 60-66.
    Ryan, D. W. (1989). Developing a new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Ontario, Canada: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ng, L. P. (1997). Teaching evaluation at a public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actor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6(3), 379-389.
    Vygo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Yeung, K. W., & Watkins, D. (2000). Hong kong student teachers'personal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fficac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2), 213-23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