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淑珍 |
---|---|
論文名稱: |
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及以生態旅遊方式進行戶外教學意願之調查研究 |
指導教授: | 蘇宏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生態旅遊 、戶外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ecotourism, outdoors teach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苗栗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以生態旅遊方式進行戶外教學之意願及其影響因子。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採隨機抽樣,以苗栗縣國小教師為樣本,發出519份問卷,回收385份問卷,共得有效樣本363人。
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歸納重要結論如下:
一、苗栗縣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資訊的主要來源為報章雜誌、網際網路及電視。
二、苗栗縣國小教師生態旅遊的認知普遍良好。
三、苗栗縣國小教師對於以生態旅遊方式進行戶外教學具有高度意願。
四、曾參加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相關研習及曾聽過生態旅遊一詞之教師其在生態旅遊的認知及意願均高於未曾參加及未曾聽過之教師。
五、苗栗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及以生態旅遊方式進行戶外教學意願呈正相關。
六、影響苗栗縣國小教師以生態旅遊方式進行戶外教學最大的影響因子為生態旅遊地因素。
Abstract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investigate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ognition and willingness of using ecotourism way on the outdoors teaching .
Using a questionnaire method. 519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were randomly sampled, and 363 valid subjects were returned.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r)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som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he main resources of ecotourism inform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were from newspaper, magazines, internet and television.
2.The cognition toward ecotourism of mostl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is fine.
3.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demonstrated high willingness of using ecotourism way on the outdoors teaching.
4.Compared the teachers who have ever heard, attended ecotourisms or the symposium about ecotourism with the teachers who have never heard or attended these, the perception and the willingness of ecotourism of the former was higher than latter.
5.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ognition and willingness of using ecotourism way on the outdoors teaching in Miaoli County
6.The place of ecotourism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eachers’ willingness of using ecotourism way on the outdoors teaching
壹、中文部份:
王俊秀(1997)。環境正義:國家公園內的生態旅遊。(國科會專題報告,計畫編號:NSC85-2412-H007-003)
王靜如(1991)。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析。初等教育研究,3,363-396。
王鑫(1996)。生態旅遊的經驗與本土的做法。載於劉小如、黃勉善(主編),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頁211-225)。台北:厚生基金會
王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鑫(2000)。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推動永續觀光生態研討會論文集,25-41。
王鑫、曹正偉(1996)。觀光的自我毀滅理論與永續發展。載於交通部觀光局舉辦之八十五年度永續觀光研討會。臺北市。
王育群(1996)。生態觀光—國際發展現況,戶外遊憩研究,9(4):19-30。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左顯能(1993)。生態觀光之發展策略。戶外遊憩研究,6(4):25-35。
交通部觀光局(1997)。台灣潛在生態觀光及冒險旅遊產品研究與調查。台北:交通部觀光局委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朱芝緯(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二00二年魁北克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會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忠宏(2001)。觀賞特定環境之遊客守則研議。第一屆永續生態旅遊研討會論文集(頁39-51),國立成功大學。
吳忠宏(2004)。國小教師與學生對生態旅遊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吳忠宏(2005)。生態旅遊的內涵與定義。國教輔導,45(2),13-24。
吳忠宏,李永信(2002)。生態旅遊與戶外教學結合之可行性論述。載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舉辦之2002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暨環境教育學會年會-新世紀海峽兩岸全民環境永續發展論文集(下冊)(頁614-621),臺中市。
吳忠宏、王仁榮(2002)。生態旅遊在國小戶外教學上之應用:以台中市文昌國小為例。載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舉辦之2002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暨環境教育學會年會-新世紀海峽兩岸全民環境永續發展論文集(下冊)(頁582-589),臺中市。
吳忠宏、黃宗成、洪常明(2005)。澎湖居民對生態旅遊知覺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3),1-30。
吳忠宏、蘇佩玲(2005)。職前教師參與生態旅遊活動之行為意圖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9(2),73-97。
吳昂謹(2003)。原住民保留地發展生態旅遊之效益初探—以南投縣信義鄉之巴庫拉斯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宋秉明(1995)。生態觀光之規劃架構。觀光研究學報,1(3),45-42。
宋秉明(2000)。永續觀光發展的原則與方向。觀光研究學報,6(2),1-14。
宋秉明(2001)。永續/生態觀光的規劃模式-以賞鯨活動為例。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研討會論文集,1-12。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李永信(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利用生態旅遊進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思屏(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素馨(1996)。觀光新世紀-永續發展的選擇。戶外遊憩研究,9(4),1-17。
李崑山(1995)。國小校園戶外教學規劃與設計。教師天地,75,50-55。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29,62-69。
李崑山(2000)。戶外環境教學理念突破與實踐。環境教育,589,40-45。
周儒、呂建政(1999)。戶外教學譯自D.R.Hammerman,W.M.Hammerman,&E.L.Hammerman。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儒、黃淑芬譯(1994)。Thomas J.Rillo原著。戶外教育的精義。環境教育季刊,20,52-63。
周儒(1992)。環境倫理的探討。環境教育季刊,15,25-31。
周儒(1994)。戶外教育真義。環境教育季刊,20,52-63。
林士揚(2006)。南部地區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晏州(2003)。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路線及解說規劃。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生傳(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洪慎憶(1995)。影響遊客對生態旅遊態度因子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武彥(1994)。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
郭岱宜(1999)。生態旅遊。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縣。
陳慧如(1995)。生態觀光的理念與發展回顧,東亞及海峽兩岸生態保育研討會論文集,13-24。
陳錦煌(2001)。台灣生態旅遊之展望: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彭國棟(2001)。如何結合戶外教學與生態旅遊。載於交通部觀光局、宜蘭縣政府補助,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頁171-177)。台北: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楊平世(1996)。落實戶外教學-讓自然教育中心發揮最大作用。教育部印行:自然教育中心校外教學研習活動服務手冊。
楊宏志(1992)。生態觀光-一項責無旁貸的推展工作,台灣林業18(10),20-22。
楊志誠(1993)。國中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冠政(1990)。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8,3-14。
詹雅文(2001)。墾丁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遊之效益評估。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趙芝良(1996)。探討森林生態旅遊地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吉川(1994)。生態觀光及其在觀光發展上所面臨之問題。國家公園簡訊,21。
劉吉川(1997)。生態觀光與社區發展。野生動物保育彙報通訊,5(3),2-8。
劉家明(1998)。觀光旅遊的另類革命—生態旅遊及其規劃的研究進展,大自然,58,92-97。
鄧好周(2002)。台北縣國小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坤昌(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校外教學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淑惠(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以生態旅遊進行戶外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賴雅芬(1996)。校園戶外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0,76-83。
賴威任(2002)。環境態度、生態觀光認知、人口統計變數對生態觀光產品選擇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紹麟(1985)。遊樂衝擊與森林旅遊管理。台灣林業,10(5),1-3。
貳、外文部份
Boo, E.(1990).Ecotourism: 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Vols.I & II).Washinggon, D.C.: World Wildlife Fund Report.
Boo, E. (1991). Making ecotourism sustainable: Recommendations for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T. Whelan (Eds.), Nature tourism managing for the environment (pp. 187-199). Washington: Island Express
Buckley, R. (1994). A framework for ec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3), 661-669.
Ceballos-Lascurain, H. (1996).Tourism, 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s: The study of nature-based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 and guidelines for its development. Gland: IUCN
Fennell,D.A. and Eagles.P.F.J.(1990). Ecotourism in Costa Ric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8,23-24。
Ford, P. (1986).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losophy. U. S. :New Mexico.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 / environment educ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Geography, 72(3), 209-216.
Hetzer,N.D.(1965).Environment,tourism,culture.Links(July):
reprint in Ecosphere(1970)1(2),1-3.
Ibrahim, H.,& Cordes,K.(1993). Outdoor recreation. Madison Wisconsin:Brown Benchmark.
Kutay, K. (1989).New ethics in adventure travel. Buzz Worm, 1, 31-36.
Lewis, C. A. (1975).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Dubuque, IA: Kendall & Hunt.
Miller, G.T.(2005).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 Principles, Connections, and Solutions(14thed.)Pacific Grove,CA: Tomson.
Miller, M. L., & Kaae, B. C. (1993). Coastal and marine ecotourism: A formul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ends, 30, 35-41.
Parkin. D. R.(1998). Is outdoor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17(3),275 -286.
Priest, S. (1986) R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 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3),13-15.
Smith, J. U., (1970) .Outdoor Education, Prentice Hall, New York.
Smith,P.R.(1987).Outdoor Education and it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Geography,72(3),209-216.
Wight, P.A.(1993). Ecotourism: Ethics or ecosell?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3),3-9.
Ziffer, K.A. (1989).Ecotourism: The Uneasy Alliance,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Working papers on Ecotourism, Ernst and Young, Wahington, DC.
網路資料:
王鑫(2002)。發展永續旅遊的途徑之一: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二十四期。取自網址http://www.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24/04.html
交通部觀光局(2006)。二00二生態旅遊年工作計畫。2006年10月,取自網址http://202.39.225.136/auser/d/2002eco/news/ecotourism-1.htm
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年生態旅遊白皮書。2006年10月,取自網址http://202.39.225.136/auser/d/2002eco/news/white.doc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分組(2005)。生態旅遊白皮書。2006年10月取自網址http://www.cpami.gov.tw/pwi/cp/cp_4.php
原友蘭(2001)。生態旅遊的永續經營策略:以深層生態旅遊轉變遊
憩行為。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林曜松編 ,119。2006年10月取自網址http://bc.zo.ntu.edu.tw/conf_200109/
薛怡珍、賴明洲、李佩芳(2006)。台灣地區生態旅遊發展現況之研究與展望。「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96年10月取自網址http://www.agex.ntu.edu.tw/ch/paper2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