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惠娥 Huang, Hui-E |
---|---|
論文名稱: |
新住民之生活適應與親職教育的研究―以苗栗縣通霄地區兩國小為例 A Study on the New Immigrants’Life Adjustment and Parental Education immigrants –The case of Two Elementary schools in Tongsiao, Miaoli |
指導教授: |
陳鸞鳳
Chen, Luan-Feng |
口試委員: |
郭大玄
Guo, Da-Xuan 江天健 Jiang, Tian-Ji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社區與社會學習領域碩士在職專班 社區與社會學習領域碩士在職專班(英文)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6 |
中文關鍵詞: | 新住民 、生活適應 、親職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New Immigrants, Living Adaptation, Parental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全球化時代移動,促使台灣的社會人口組成更多元化,人口結構及家庭組成逐漸改變,使跨國婚姻早已成為台灣普遍常見的現象,遠嫁來台的新住民女子,除了面臨文化差異、語言、生活環境之外,她們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也是受到重視的議題。
本研究針對新住民生活適應與親職教育,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半結構式的訪談法與問卷調查,以苗栗縣通霄地區且育有國小三到六年級子女的新住民女性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新住民在育有子女後,家庭適應的情況才逐漸改善,而新住民所提出的意見,通常不會被家人採納;親職教育方面,新住民在家中主要是擔任照顧子女的角色,而新住民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及日常生活教育,但因她們的語言程度、教育程度及家庭經濟因素,常常無法給予孩子在教育上有良好的協助,因此新住民子女在課業學習,主要是依靠學校的老師。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has led to a gradual change and more pluralistic social demography of the composition of families in Taiwanese society. As a result, transnational marriages have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aiwan. These new immigrants who marry into Taiwanese families are faced with not only cultural, language, and lifestyle difference, they are also put into the spotlight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This study is aimed at how new residents adapt to their new lives in Taiwan and parental education they provide for their children. By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as a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this study collected data for new immigrants living in Tongsiao Township. Miaoli County. The resident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ied also had children between the third to sixth grade.
The study found that after giving birth to their children, family life gradually improved for new immigrants. However, the opinions of new immigrants were mostly ignored and not adopted by their families. In terms of parental education, new residents are the main caretakers of their children. They are tasked with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not only about daily life, but also about morality. However, new immigrants are very limited in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educational levels, and economic support, and thus cannot provide excellent support for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As a result, new immigrants often have to rely on school teachers to guide their children.
王以燕(1991)。我國台灣地區社會環境與家庭結構變遷之探討─自
台灣光復至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王宏仁(1999)。一九五O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灣社
會研究季刊,36,1-35。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
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惠琴(2009)。新移民婦女親職教育需求評估與親職自我效能感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王叢桂(1998)。父職的實踐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社會心理學角度的
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031-00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內政部(2007)。新住民子女定義。2007年10月1日內授移字第
0960946753號函。
內政部戶政司(2017)。出生按生母籍生父原屬國籍。2017年4月15日,
引自:http://www.ris.gov.tw/346
內政部統計處(2017)。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2017年4月21日,
引自: 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2017)。新住民子女就學統計。
2017年4月15日,引自: http://www.immigration.gov.tw
/ct.asp?xItem=1325434&ctNode=29699&mp=1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怡慧 (2001)。教室裡的企鵝爸爸—三位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
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吳憶如(2009)。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參與學習服務措施及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佳憶(2011)。高雄縣新住民女性參與社區教育活動與生活適應及其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呂念慈(2007)。六位東南亞籍新移民母親子女教養經驗之研究。實踐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新住民在臺灣之生活適應。 社區發展季刊 , 105,101-109。
林生傳(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怡婷(2006)。 越南配偶婚姻暴力認知與婚姻態度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振隆(2005)。外籍配偶親職勝任感及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清江(1991)。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林梨美(2006)。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學前社會能力之比較研
究─以台北縣新店市公幼幼兒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
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
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邱吟馨(2007)。新移民女性的依附風格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胡玉鳳(2004)。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
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嘉義市。
洪玉蓁(2015)。新住民女性生活適應與子女教養之探究:以彰化縣某國小為例。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麗香(2010)。新移民女性親職教育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幼稚園閩南語教學為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周麗端 (2013) 。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載於周麗端、何慧敏、魏秀珍、洪敏琬合著。親職教育(147-164頁)。新北市:空大。
高有智(2003)。孩童發展遲緩成隱憂。中國時報, 5月8日,A11版。
翁毓秀(2006)。為新住民建構社會包容的家庭政策。社區發展季刊。
114,61-76 。
陳明利(2005)。跨國婚姻下-東南亞外籍新娘來台生活適應與教養子
女經驗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陳佳莉(2006)。新住民教養態度與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
--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
陳紅鸞(2017)。越南新住民女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富美(2002)。父母教養效能感、管教行為及子女的生活適應。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 90-2413-H-030-005-SSS。
陳毓茹(2008)。跨國婚姻與家庭代間母性信念與經驗之探討及其對
婆媳關係之影響。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陳靜茹(2008)。我國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與政府輔導措施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開南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庭娟(2008)。新移民家庭父親角色現況與親職教育需求。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
141,5-17。
徐曼真(2006)。四位東南亞籍媽媽在台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究。社教雙月刊,136,16-23。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
例。「新世紀之婚姻、生育與家庭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
24-73頁。
馬南欣(2010)。跨國婚姻下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系統之研究:以基隆市東信國小學童母親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常志強(2009)。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以彰化縣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散播希望的種子。師友,441,20-25。
黃昱倫(2017)。 離婚新住民家庭單親父親之親職經驗研究。國立暨南
大學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黃婉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
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
黃富順 (2006)。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輔導,教育研究論壇
-新住民子女教育現況與未來發展。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
備處,頁5-13。
黃斯儀(2011)。新移民女性的文化適應:以親職教育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彭佳伶(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家庭語言環境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
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曾雅怡(2015)。台南市白河區新住民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詹宜珮(2010)。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生活現狀、子女教養情況與親師
溝通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楊華蓉(2010)。 跨國婚姻家庭教養與學習適應之研究。玄奘大學碩
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熊淑君(2003)。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7)。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劉亞婷(2011)。高雄市新移民家庭親職勝任感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
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世菁(2008)。雲林縣公立托兒所新住民親職教育內容需求與實踐需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蔡佩芬(2014)。嘉義縣新住民女性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雅玉(2001)。台灣跨國婚姻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樊聯仁(1999)。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私立高雄醫
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鍾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職訓局勞動力發展辭典(2017)。新住民定義。2017年5月21日引自:
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B069&result=yes
關山月(2009)。由跨國婚姻探討我國多元文化之現況及其問題-與
澳洲、新加坡比較。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桃園縣。
羅國英(1999)。青少年家庭中的親職壓力與親子衝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88-2413-H031-002。
顏錦珠(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McGillcaddy – DeLisi, A.V. (198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beliefs about development and family constella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s teaching strategies.In Luis M. Laosa & Iring E. Sigel., Family as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Children. New York: Plenum.:467-489.
Sears,R.R (1957)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N.Y. Harper &Row.
Volensky, L. T. (1995). Building school support systems for parents of handicapped children: The parent education and guidance program.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32(2), 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