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連彩伶
論文名稱: 鑑賞導向創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 王鼎銘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鑑賞導向創作教學一般教學模式國小高年級繪畫表現DBAE
外文關鍵詞: the Appreciation-Oriented Teaching of Art Creating, regular teaching modes, high grader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 performance of art painting, DBA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以鑑賞導向創作教學課程設計,探討其課程策略規劃對高年級學童繪畫表現之影響,實驗以立意取樣六年級學生四個班130人,按班級隨機分為實驗組2班65人,控制組2班65人,進行實驗教學。研究過程以為期六週之整體教學規劃,比較兩組於實驗後在下列三個向度上的差別與改變:
    ﹙一﹚、空間概念:透過鑑賞導向創作教學,學生在空間表現的層次與認知。
    ﹙二﹚、樣態造形:透過課程規劃與啟發,自主性樣態美感及主題造形之獨特創意。
    ﹙三﹚、線條美感:透過策略引導,使兒童觀察、發現、比較,描繪其線條的質感表現與情感傳達。
    本研究之教學策略與教學法的應用,是提供兒童於創作時所需之重要元素,兒童以自身建構的認知與觀感建立信心,創造出具自主性美感表現之有意義的作品。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實驗組學生因整體教學策略的運用,前後測作品在空間概念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二﹚、鑑賞導向創作教學中,知能的學習與美感知覺的強化,有助於學生樣態造形表現的創性與啟發,實驗組的表現優於控制組。
    ﹙三﹚、實驗組學生之後測顯示,觀察、發現、與圖像刺激,整合了學生的知覺與表現,線條美感的自主性明顯增進。
    依據研究資料顯示,實驗組創作之整體表現皆有顯著提升,相較於控制組教學法之結果,更突顯課程規劃引導的重要性。對後續研究建議,可擴大取樣人數範圍,並將研究普及至中、低年段,可使課程設計更具連貫性,亦使研究更具普遍性與客觀性。


    The Study of the Appreciation-Oriented Teaching’s Influence on High Graders’ Performance of Art Paint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e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curriculum strategy and plan of the appreciation-oriented teaching’s influence on high graders’ performance of art painting. 130 sixth-graders from 4 classes were randomly chosen as samples for the research, of which 65 students from 2 classes were se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rest from the other 2 classes as the controllable group. The research process was carried out with a six-week teaching schedule to make comparison to see the difference and changes between 2 groups in the following 3 dimensions:
    1. The Concept of Space: to promote students’ level and recognition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space through leading skills
    2. The Sense of Shape and Form: to activat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spontaneous observation and discovery, in addition to develop their unique creation and self-oriented sense of form through curriculum designing and inspiring
    3. The Sense of Line: to lead children capable of observing and comparing the diversity and beauty of the performance of lin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sense of quality and expression of emoti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provide children the crucial element they need during creating. Children therefore establish confidence and create meaningful pieces with the self-oriented sense of beauty through self-constructed recognition and thoughts.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are concluded as following:
    1. By conducting the appreciation-oriented strategy,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ade progres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pace concept.
    2. The learning of appreciating beauty and the reinforcement on the awareness of beauty help students’ creation and inspir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shape and form, at whic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lable one as well.
    3. After providing image stimulants in “Observation, Discovery” and “Appreciation vs. Creation Teaching”, a post-test shows that students’ self-oriented sense of lin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bviously increas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alysi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paring with the controllable one, reveals obvious improvement and progressing. The result also states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rriculum planning. The suggestion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is to extend the range of sampling down to mid and primary graders and make the curriculum design more consistent, so that the research will be more general and objective.

    鑑賞導向創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待答問題………………………………………………7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8 第五節 名詞界定………………………………………………9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之鑑賞教學…………15 〈一〉基本理念—關於藝術與人文的內涵………………………15 〈二〉課程目標—關於高年級的綱要………………………15 〈三〉課程內涵………………………………………………17 〈四〉實施要點………………………………………………17 〈五〉教材編選的注意原則…………………………………18 第二節 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學習—DBAE……………………20 第三節 國小兒童知覺與心理發展之研究……………………23 〈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研究……………………………………24 〈二〉基爾福的智能結構論………………………………………25 〈三〉托倫斯的創造能力主張……………………………………25 〈四〉安海姆的完形理論…………………………………………26 〈五〉細胞聚合理論………………………………………………29 〈六〉郭武雄的知覺發展探討……………………………………32 第四節 國小階段鑑賞知能發展的相關理論…………………35 〈一〉帕諾夫斯基之圖像學研究…………………………………35 〈二〉赫爾維茲和馬迪亞的藝術鑑賞研究………………………36 〈三〉帕森斯的審美能力發展階段論……………………………37 〈四〉艾斯納的藝術鑑賞學習理論………………………………39 〈五〉教育學者Rush之研究理論…………………………………41 〈六〉王秀雄之鑑賞教學理論……………………………………44 〈七〉蘇振明的鑑賞引導理論與策略……………………………45 第五節 兒童繪畫創作發展之研究……………………………51 第六節 國小階段關於鑑賞教學的相關研究…………………55 第七節 鑑賞導向創作教學的課程理論探討…………………63 〈一〉課程意義與取向、課程設計理念…………………………63 〈二〉教學策略……………………………………………………6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8 第一節 研究方法………………………………………………68 第二節 研究對象………………………………………………6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69 第四節 研究工具………………………………………………69 第五節 實驗單元設計…………………………………………79 第六節 學習評量………………………………………………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86 第一節 評分專家信效度之分析與討論………………………86 第二節 空間概念表現分析與討論……………………………88 第三節 樣態造形表現分析與討論……………………………96 第四節 線條美感表現分析與討論……………………………104 第五節 鑑賞導向創作教學與一般教學之比較分析…………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1 第一節 結 論…………………………………………………121 第二節 建 議…………………………………………………127 參考書目……………………………………………………………130

    參考書目

    王秀雄〈1983〉。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秀雄〈1983〉。繪畫與美感教育。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玉梁譯,Wokgung Grozincger著 (1996)。兒童塗鴉•線畫•彩畫。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王德育譯〈1983〉Viktor Lowenfeld﹙1957﹚原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台北:三豪書局。

    王偉光(1993)。如何引導兒童欣賞美的世界。台北,培根文化出版。

    呂燕卿〈1989〉。探討美術鑑賞教學之教學策略,美育雙月刊,第二期。

    呂燕卿〈1994〉。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定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炆晟 205-212。

    呂燕卿〈1998〉。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月刊 106期。

    呂燕卿〈2001〉。落實人文精神在九年一貫藝術領域的教學。輔導叢書 72期。

    呂燕卿〈1989〉。國民小學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月刊 24期 5-23。

    呂燕卿〈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轉化與實踐 — 以視覺藝術問題探索與表現之教學。國教世紀 202期 5-18。

    呂廷和譯 Read原著 (1975)。透過藝術的教育。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呂桂生 (1975) 。新時代的造形教育。台北,宗德出版社。

    何嶺南等譯,美國Manfred L.Keiler著 (1993) 。兒童的美術課。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吳明清(1998)。教學活動設計的基本規準,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八十七年度獻禮之專題講座。台灣:台北市。
    吳隆榮 (1991) 。造形與教育。台北,千華書局。

    吳瑪俐 (1991) 。巴魯巴(和小朋友談現代藝術)。台北,東華出版。
    李戊桂 (1998) 。 美術教學概說。台北:正中書局。
    李英輔譯,北川民次著(1992)。兒童的繪畫與教育。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李叡明譯,美國W.L.Brittain著 (1992) 。兒童美術與成長。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李叡明、陳武鎮譯,R.R.Tomillnson著 (1996) 。兒童藝術家。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李美蓉〈1998〉。藝術欣賞與生活。美感薰陶系列。

    李中和〈2003〉。視覺藝術統整式課程對國小美勞科學習態度的影響—以五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林保堯 (1992) 。線條、線條(小朋友美術欣賞)。台北,東華出版。

    林仁傑〈1992〉。評介帕森斯的《審美能力發展階段論》。美育月刊<1992 > 2月號

    林鶴貞〈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國立屏東師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意梅〈2002〉。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鈺萍〈2003〉。個案教師教學之賞評:艾斯納教育鑑賞與批評模式及其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助〈1997〉。美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學生繪畫風格鑑賞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仲〈2003〉。圖像學應用在國小高年級繪畫鑑賞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瑾琪〈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網頁式鑑賞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新竹師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凌嵩郎 (1974)。藝術創造因素。百代美育月刊 七期,31~38。
    胡寶林 (1990)。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四版)。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夏勳 (1985) 。美術教育之開拓。台北,世界文物出版。

    夏勳譯,Rhoda Kellogg著 (1988) 。兒童畫的發展過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台北,麗文文化公司。
    陳美玉(1996)。教師權力的提升與專業成長。台灣教育月刊,第552期,12月號。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88年3月10日發表於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瓊花〈2003〉。視覺藝術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陳武鎮譯〈1980〉﹙Eisner,Ew.原著﹚。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台北,世界文物。
    陳鳴譯Tessa Dalley等合著(1995) 。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遠流圖書。
    陳品華〈1997〉。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 15期 53-59。
    陳朝平〈1986〉。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陳玲萱〈2003〉。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美〈2003〉。國小高年級以審美活動為中心的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勇仁〈1998〉。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學童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禎祥譯,Elliot W Eisner著〈1990〉。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出版社。
    粘瑞蘭〈2005〉。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策略研究。國立新竹師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公司。
    陸蓉之等合著〈1994〉。和想像一起跳舞(讓小朋友感覺立體空間)。台北,東華出版。
    許信雄、陳武鎮、吳碧芸譯 〈1993〉。兒童美術表現技巧。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訂版〉。台北:教育部。
    游伯松〈2000〉。兒童繪畫空間重疊表現之研究:主題﹐表現情境對國小中低年級兒童的重疊繪畫表現策略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宣勳 (1993) 。美的腳印。台北,紅蕃茄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壬來〈1986〉。美勞科的啟發式教學。國教輔導叢書,台灣省教育廳編印。
    黃壬來,陳朝平(1996)。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
    黃錦凰〈2002〉。運用影像或實物的教學媒介刺激對兒童繪畫表現的影響。國立新竹師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龍立〈1998〉。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報 29期 21-37。
    詹文成〈2002〉。西洋繪畫測驗對於類寫實階段學童鑑賞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院測統所碩士論文。
    趙惠玲〈1998〉。藝術鑑賞。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潘元石 (1996) 。怎樣指導兒童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歐用生(1995)。國小新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特色,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歐陽教(1986)。教學的觀念分析。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劉豐榮〈1992〉。視知覺與審美感應之發展。美育月刊 26期 13-19。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劉文潭 (1978) 。藝術品味。台北,商務印書館。
    顏友信〈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繪畫表現能力的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美蘭〈1994〉。美術鑑賞能力發展階段之研究。八十二學年度學術論文,教育部。

    謝攸青〈1993〉。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靜儀〈2000〉。資訊科技應用在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志雄等〈1990〉。開啟美展之門。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蘇振明﹙2003﹚。鑑賞教學的理念與導賞策略。源自:http://www.naer.edu.tw/study/art/childart/down.htm (2004.06.01)

    蘇振明〈1989〉。「從鑑賞導向創作」的兒童美術教學研究。兒童、美育、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

    蘇振明 (民87) 。開發孩子的繪畫潛能。台北,聯明出版公司。
    參考英文部分:
    Eisner,E.W.﹙1972﹚.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YC : Harper & Row
    Eisner,E.W.﹙1984﹚.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5﹙4﹚,259 – 264.
    Gardner,H.﹙1980﹚. Artful scribbles. New York:Basic Books.
    Gardner,H.﹙198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words of art :A development portrait. In D.0、Hare﹙Ed.﹚.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New Jersey:Humanities press.
    Lowenfeld, V.﹙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3rd ed﹚. NYC Macmillan. ﹙First published 1947﹚.
    Parsons,M.J.﹙1987﹚. How We Understand Ar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