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于文
Chen, Yu-Wun.
論文名稱: 情境空間-陳于文繪畫創作論述
Space of the Situation-Art Works By Yu Wun Chen
指導教授: 吳宇棠
Wu, Yu-Tang
口試委員: 張晴文
Chang, Ching-Wen
陳懷恩
Chen, Hwa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情境空間符號化遞迴繪畫裝置
外文關鍵詞: Space of the Situation, Symbolize, Recursion, Installation Paint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在平面化處理的畫面場景中繪製立體物件,形成虛實混雜的情境空間。物件的實存感透過觀看詮釋,展開多維度的解讀可能,成為語義開放的符號化意象。場景空間如同一個載體,經由符號化物件的堆疊安放,引發想像,並藉由檔案點選式思維連結其他場景,形成遞迴情境。展場佈置時將繪畫以裝置以方式呈現,以契合符號空間的遞迴延展關係。
    本論文第一章討論創作目的、內容與方法,名詞解釋則深入敘述創作思考。第二章探討創作模式應用,以視覺感知理論研究畫面配置、蒙太奇的時空形變,同時參照藝術家於畫面中的創作想法與技法。第三章解釋創作理念與形式分析,說明技法應用。第四章列舉系列作品闡述創作。第五章歸納並檢視創作檢討,以及對於未來的創作期許。


    I painted 3D objects in 2D depicted dimension settings, creating a space of the situation which is both realistic and illusionary. Through visual examination, the sense of realism in these objects possess the potential of being multi-dimensionally interpreted into symbolic images which wander semantic boundaries. The dimensional space is similar to a medium, in which symbolic objects are composed and arranged to inspire imaginativeness. Approached through the notion of data selection, these settings are connected to create a recursion context. Ultimately, I considered the presentation method of installation painting in my exhibition layout, where it corresponds to the extended recursion relation of symbolic space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aim, content and approach to my artwork, while the terminology descriptions will comprehensively examine the ideology of my crea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my manner of artistic creation, where the artwork's composition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theory of visual perception, in addition to the distortion of space in the montage technique, and referencing other artist’s skills and concepts in their artworks.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the abstrac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my artworks, as well as the techniques practised. The process of my creation will be elaborated and the series enumerated in chapter four. Finally, chapter five will compel and examines the reviews on my artworks, which would also include my aspirations for future creation.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目的 4 第二節 創作內容 5 第三節 創作方法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1 第二章 學理基礎 14 第一節 藝術視覺原理 14 第二節 蒙太奇的時空形變 18 第三節 藝術家的參照 20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 29 第一節 創作理念 29 第二節 形式運用 30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詮釋 35 第一節 《溺境》 35 第二節 《遵行號誌》 45 第三節 格式轉換—布面空間與造形類比 53 第四節 《遊樂園》 60 第五章 結論 67 參考書目 70 附錄 72

    專書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臺北市:北市美術館,1999。
    黃文捷等編譯。《西洋繪畫2000年》。臺北市:錦繡,1999。
    黃建宏。《蒙太奇的微笑》。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3。
    郭姮劭、江高舉,《3ds Max 2010建模實務事典書》。臺北市:碁峰資訊,2009。
    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著。《西洋美術史》。臺北縣: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市:新銳文創,2012。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市:五南,2012。
    謝東山。《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5。
    Arnheim, Rudolf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1982。
    Badiou, Alain著。藍江譯。《世紀》。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2010。
    Burch, Noël著。李天鐸、劉現成譯。《電影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遠流,1997。
    Culler, Jonathan著。張景智譯。《索緒爾》。臺北市:桂冠,1992。
    Eco, Umberto著。王天清譯。《符號學與語言哲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Giannetti, Louis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臺北市:遠流,2005。
    Lowry, Bates著。杜若洲譯。《視覺經驗》。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Lynton, Norbert著。楊松鋒譯。《現代藝術的故事》。臺北市:聯經,2003。
    Mascelli, Joseph V.著。羅學濂譯。《電影的語言》。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0。
    Saussure, Ferdinand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71
    Stephenson, Ralph著。劉森堯譯。《電影藝術面面觀》。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7。
    Sturken, Marita and 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市:臉譜,2009。
    元宮秀介、ワンナップ。《ポケットモンスター サン・ムーン 公式ガイドブック 下 完全アローラ図鑑》。東京:株式会社オーバーラップ,2016。
    Godfrey, Tony. Painting Today. London: Phaidon Press, 2009.
    期刊論文
    楊凱麟。〈傅柯哲學中的文學布置與摺曲〉。《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十五期(2011年1月),頁69-100。
    學位論文
    賴九岑。《擬仿物的再擬仿—談拆解之後的具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