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冠伶 |
---|---|
論文名稱: |
原住民幼兒在幼稚園的書寫經驗探究 Research on the emergent writing of the aboriginal children in the kindergarten |
指導教授: | 林麗卿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6 |
中文關鍵詞: | 原住民 、幼兒 、書寫萌發 、仿寫 |
外文關鍵詞: | aborigines, young children, emergent writing, mock writ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原住民幼兒在幼稚園的書寫活動、情境與書寫經驗,採以質性研究的方式,以新竹縣一所以原住民為主的公立幼稚園為研究場域,進行為期一年的幼兒書寫觀察、作品蒐集與訪談,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得到原住民幼兒書寫活動與經驗如下:
一、課程引導書寫情境與活動,包含有:簽到、主題下的書寫、輔助課程下的書寫、角落時間的自由書寫以及生活事件中的書寫。其中,生活事件的書寫有清楚的目的與意義,使原住民幼兒的書寫活動更為豐富而主動。
二、原住民幼兒的書寫經驗包含:仿寫之發展歷程、密不可分的同儕書寫經驗、有意義的書寫與書寫情境,以及幼兒對書寫規則的建立等。
三、幼兒的仿寫發展是本研究的一項重要的發現。仿寫是幫助書寫萌發者的重要書寫鷹架。書寫萌發者最初有意義的仿寫文字是自己的姓名。本研究當中發現仿寫有兩個層次,幼兒會從初層次的仿寫進入到有意識性的仿寫。初層次仿寫在本研究當中又有單純文字外形的仿寫,以及整體文字排列組合過度變化。有意識性的仿寫多半是幼兒主動對文字產生認知與了解,在書寫時從單一筆劃進入部件為單位的仿寫。書寫萌發者會在初層次與有意識性的仿寫歷程中來回,擴大對文字的認知與概念,直到成為一位熟練的書寫者。
每位幼兒的書寫萌發經驗都是充滿個殊性的。本研究的原住民幼兒來自一個文字符號不豐富的環境,可以看見他們的書寫經驗受到了家庭環境、父母、同儕、教師與課程的影響。可喜的是,不管外在環境多麼不佳,這群原住民幼兒的學習都是充滿希望與堅持的。
關鍵字:原住民、幼兒、書寫萌發、仿寫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emergent writing of the aboriginal children in the kindergarten.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is adopted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clude observations, portfolio of children’s writing and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writing contexts and activities are constructed within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which include: the morning sign-in, writing experiences in the thematic activities, specific writing assignments, spontaneous writing during center time and real life events. Especially the writing related to real life events enriches the writing activities of the aboriginal children.
2. These aboriginal children’s emergent writing experiences include: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mock writing, emergent writing with peers, meaningful writing and the writing contex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writing rules.
3. The developmental of children’s mock writing is a very important discovery of this research. It is an important writing scaffolding for children’s emergent writing. The first meaningful mock writing for children is usually writing their own names.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re are two levels of mock writing: the primary level and the conscious level. In my research, the primary level of mock writing includes: mock writing of word shapes and over-complication of word form arrangement. When children realize the functions and meanings of the words they are mock writing, they have evolved into the conscious level of mock writing.
Children’s emergent writing experiences are individualiz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aboriginal children come form an environment with less symbols and print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emergent writing of aboriginal children include culture, family, peers, teachers and curriculum. Fortunately, aboriginal children display persistency and promising changes in their learning.
Keywords: aborigines, young children, emergent writing, mock writing
參考文獻
中文
王淑芬(2003)。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伍賢龍(2002)。國小原住民兒童與非原住民兒童學習風格之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九十一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頁421-441),屏東市。
朱慧清(2000)。從原住民學童的學業成就談家庭文化衝擊。原住民教育季刊,19,41-49。
吳天泰(1996)。泰雅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看法。原住民教育季刊,4,22-34。
宋慶珍(2004)。幼兒書寫萌發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原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連珠(1991,6月)。台灣幼兒之書寫發展探討。載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主編,八十學年度師範院學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頁343-377)。台北市:教育部。
李連珠(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市:信誼。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59)。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庭玉(1999)。南台灣幼兒與西方幼兒在書寫發展階段性之比較探討。正修學報,12,197-210。
林慧萍(1999)。淺談國小原住民教育之困境與因應之道。原住民教育季刊,13,91-96。
林慧萍(2004)。教室中的體驗與回應—原住民兒童讀寫發展歷程探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紀惠英、劉錫麒(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65-100。
胡永寶(1995)。原住民學生學習現況調查研究。國教園地,51、52,p.54-71。
胡美智、段慧瑩(2003)。幼兒園主題教學對幼兒讀寫萌發之影響探討。慈濟技術學院學報,5,187-208。
原住民身分法(2001)。
原住民教育法(1998)。
高淑芳、裘友善、陳惠邦(1999年6月)。原住民教育現況調查—原住民學生就學及適應狀況資料分析。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舉辦之「原住民族教育」研討會(頁109-126),台北市。
高淑芳、裘友善和陳惠邦(1999)。原住民教育現況調查—原住民學生就學及適應狀況資料分析。
高淑芬、裘友善(2002)。從任課教師觀點來撿視國民中小學原住民學生就學狀況。新竹師院學報,16,70-87。
高傳正(2000年5月)。幼稚園園住民教育的實施。載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中心舉辦之「二千年代新幼兒教育的展望」學術研討會(頁125-143),台中市。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J. A. Maxwell原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市:心理。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瑋(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台東師院學報,8,27-52。
張鑑如(2002)。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與閱讀能力之發展:家庭之影響(Ι)。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1-2413-H-152-017-)。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市:中正。
許添明(2000)。教師獎勵措施與原住民國小師資結構—以花蓮縣為例。教育研究資訊,8(2),99-124。
郭李宗文(2005)。原住民隔代教養:注定失敗的開始與成功的可能性。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之「原住民族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7-71),台北市。
郭靜姿、張藍畹、林秋妹、王曼娜、盧冠每(1999)。文化殊異學生之學習特質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季刊,17,325-344。
陳枝烈(1996)。都市原著民兒童適應問題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33-57。
陳枝烈(1999年4月)。原住民地區學前教育之現況與展望。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兒童發展中心舉辦之「原住民文化與幼兒教育」研討會實錄論文集(頁229-247),屏東市。
陳枝烈(2001a)。高低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學習策略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9-2413-H153-018)。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
陳枝烈(2001b年10月)。低學業成就排灣族原住民學童上課行為之觀察。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九十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暨研討會論文集(頁229-247),新竹市。
陳建州(2001)。原住民教育的省思。師友,408,25-29。
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盛賢(2003)。由多元文化教育典範觀論原住民教育不利的文化因素研究。學生事務,42(4),62-66。
彭信禎(2006)。戰鬥機男孩&手拿繪本的女孩—在角落情境下幼兒讀寫發展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幼教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世鈺(1998年3月)。遞嬗與轉銜—從認知能力析論原住民幼兒教育。載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86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229-247),台中市。
黃泰豪(2005)。都會區學校原住民教育需求調查研究—以台北縣三多國小為例。國教新知,52(1),74-83。
黃淑苓(1994)。幼兒認字教學。嘉義師院學報,8,471-492。
黃意舒(1991)。幼兒書寫前能力的研究—握筆姿勢的分析。教育心理與研究,14,235-165。
黃意舒(1999)。幼兒運筆姿勢之年齡及性別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397-414。
黃意舒、王珮玲、黃麗嬌、李靜曄與黃翠響(1990)。學前寫字及注音符號學習對國小低年級國語文的學習影響研究。教師天地,48,62-65。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黃瑞琴(1993a)。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3b)。幼兒讀寫萌發的課程取向。台北師範學院學報,8,503-528。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市:五南。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7)。台北市:巨流。
潘慧玲(2003)。續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31)。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銘賢(2001)。提升原住民學生學習成就之策略—以台東縣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21,132-135。
簡鈺琛(1999)。國小原住民學童學習困難與補救。原住民教育季刊,13,97-102。
譚光鼎、林明芳(2002)。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教育研究集刊,48(2),233-261。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縣:空大。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0)。台北市:巨流。
英文
Antone, E. (2003). Culture framing aboriginal literacy and learning. Canadian journal of native education. 27(1), 7-15.
Berk, L. E.(2000). Child development. MA: Allyn & Bacon.
Clay, M. M. (1977). Exploring with a pencil. Theory into Practice,16(5), 334-341.
Clay, M. M. (1987). Writing begins at home: preparing children for writing before they go to school. New Zealand, NH : Heinemann.
Coles, R. E. & Goodman, Y. (1980). Do we really need those oversized pencils to write with? Theory into Practice,19(3),194-196.
Douglas, S. (1999). Educating inner-city aboriginal students: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ly appropriate instruction and parental support. McGill journal of education, 34(2), 155-174.
Dunn, M. (2001). Aboriginal literacy: reading the tracks. The reading teacher, 54(7), 678-687.
Hiebert, E. H. (1978). Preschool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written language. Child development. 49, 1231-1234.
Mavrogenes, N. A, & Bezeruczko, N. (1993). Influences on writing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6(4), 237-245.
McLane, J. B. & McNamee, G. D. (1990). Early literacy. Lond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rrow, L. M. (1989).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years—helping children read and writ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oderman, A. K., Gregory, K. M. & O’Neill, L. T. (1999). Scaffolding emergent literacy--a child-centered approach for preschool through grade 5.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ewig, J. W. (1982). Teaching language arts in early childhood.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trickland, D. S. & Morrow, L. M. (1989). Young children’s writing development. The reading teacher. 42(6). 426-427.
Tice, T. N. (1992). Writing development. Education digest, 58(4). 48-49.
Whitehead, M. R. (2002). Developing language and literacy with young children. Thousand Oaks, CA: Sage.